记者从省教育主管部门获悉,《2021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日前正式发布。江苏有六个地区与学校入选2021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据介绍 ,这是自2017年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第5次发布。本次年度...
记者从省教育主管部门获悉,《2021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日前正式发布。江苏有六个地区与学校入选2021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据介绍 ,这是自2017年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第5次发布。
本次年度报告由4个子报告构成,分别为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中国中小学教育新进展新趋势、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江苏入选的6个案例,各有特色。其中,南京市、常州钟楼区、昆山市入选区域案例,中央路小学、紫琅一小、金陵中学入选学校案例。
【案例1 南京市】特色:打造课后服务3.0版
南京市“弹性离校”课后服务工作经四年试点探索、四年全面推行,课后服务工作升级为3.0版,服务规模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实现全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常态化、优质化。2021年,南京市以全面提高覆盖率和满意度为目标,实现“两覆盖”和“一保障”:100%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100%满足有服务需求学生;明确不少于500元/生/年的财政拨款要求,以及白天不低于80元/课时、晚自习不低于100元/课时的教师工作补助标准,为课后服务提供经费保障。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教师为主力军,通过着力统筹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多措并举丰富课后活动内容,持续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南京市被教育部确定为2021年全国首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
【案例2 常州市钟楼区】 特色:掌握生态营造主动权
常州市钟楼区用好“督导考核”指挥棒、掌握“生态营造”主动权,刚性制定联席会议制度,柔性实施各项机制。联席会议的牵头部门是教育局。钟楼区委、区政府给予教育部门一定的考核权,对相关教育职能部门有2-3分的评判权。考核内容分为“基础+发展”,既有符合办学规律的“规定动作”考核,也有根据各校发展素质教育规划目标制定的“创新动作”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分为“个体+集团”,即每所学校根据考核内容接受区教育局考核,同时制定集团化办学考核办法,每所学校都纳入集团化考核。在评价分类上分为大、中、小型学校,即按规模相对接近的学校分组,设定评优比例,进行相对公平的评价,给不同类型学校被肯定的机会,大大激发了不同类型尤其是小型学校的办学主动性、积极性。
【案例3 昆山市】特色: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昆山通过创新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组建教育集团、实施民办教育奖补政策等措施,实现随迁子女就读“基本兜底”的同时,让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共享优质均衡教育。2019年至今,昆山陆续组建25个教育集团,充分发挥名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的示范效应。昆山中小学一方面紧抓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习惯养成不放松,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家委会等方式引领家长的育儿理念。在“两为主”原则基础上,昆山做到了四个“百分百”:100%的公办学校招生入学实现“零择校”;100%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纳入入学准入学校;100%的空余学位用来吸纳非户籍学生;100%的招生计划对接录入学籍系统。
【案例4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特色:科技教育创新实践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自2018年起,开始了“拆客空间”项目研究与实践。一般课程都有7个环节:共情(情境设置),溯源(学生猜想被拆物的原理),拆解,明晰(阐述拆解后拥有的新见解),重构(同原理动手仿制自己的作品),改进(让作品更优秀),发布(一般是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作品)。学校的拆客空间项目不只是在科学领域,还涉及数学领域、语言领域、劳动领域、社会研究领域、艺术领域。这项创新顺应了某些淘气孩子的“特殊需要”,也表明了教育在儿童生活中无处不在。
【案例5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特色:全方位评价变革
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小学学业质量绿色评价”项目“知—智—致”三维评价体系,贯彻“五育并举”基本理念,测评内容由学科知识走向综合素养,测评维度从基础走向优长,测评形式由书面走向现场,测评对象由个体走向团体。该项改革与“双减”政策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在测评内容上坚持学科+综合。各学科知识整合融通,测评学科无主副之别。合作项目实现跨学科素养展现。在测评维度上坚持双基+优长。“双基”体现在“知”与“智”两个层面。“知”指学科基础,“智”指学科品格。“优长”体现在“致”的层面,即学科生活。旨在通过多项目测评,更全面、精准检测学生已有学科素养。在测评对象上坚持个体+团体。分科项目均是检测个体,进行素养评价。综合项目以完成任务单为目标,进行项目化测评。组内分工合作,充分展现每个检测个体的“结伴水平”。在测评形式上坚持书面+现场。“书面检测”重在对学科基础的检测。“现场检测”重在对学科品格与学科生活的检测。
【案例6南京市金陵中学】特色: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发挥主导作用
南京市金陵中学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打通社会共育桥梁,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最优化。一是影响家长观念,促进学校家庭良性互动。学校“之本学堂”提供丰富的家长学校课程,包括“怎样帮助孩子规划人生、设计未来”等必修课程,定期组织“钟楼漫谈”家长沙龙,邀请家长就热点教育话题展开研讨。二是提升教师智慧,加强教师家校共育能力。定期为全校教师开设相关课程,“社会学视野下的家庭教育”等专业性课程提高了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三是完善学校课程,提高学生社会行动能力。每年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主题组织模拟招聘会活动,并到录用单位见习等。四是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多维学生成长空间。积极利用周边社区、高校、企事业单位等资源联合开发环社区课程,为学生创设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
(部分内容来自相关媒体报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郑焱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