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我将珍藏了40多年的两张文理高考准考证,捐赠给了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籍此向新老“江苏招考人”致敬,感谢其为确保一代又一代江苏考生平安顺利参加高考,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汗水!——捐赠...
五一前夕,我将珍藏了40多年的两张文理高考准考证,捐赠给了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籍此向新老“江苏招考人”致敬,感谢其为确保一代又一代江苏考生平安顺利参加高考,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汗水!
——捐赠者的话
我的两张高考准考证
眭 平
(一九七九届高中,一九八三届大学)
1975年在小学“戴帽子”读完初一后,来到南京一中读初二和高中。本来按照划片安排应当升入东方红中学(现中华中学),但那个年代流行“要用功,到一中”,南京一中的校训是“求真”,且离家更近,便分别向二所学校写了一份申请,于是很容易就转入了南京一中。
1977年小平同志果断拍板,力主恢复中断了十几年的高考,中国青年一代的命运由此彻底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由此步入正轨,中国科学技术的春天由此春光明媚。
由于启动高考准备仓促,1977年是分省命卷,1978年才是首次全国统一命卷。 记得1978年夏收夏种时节,我班全体同学住在汤山金丝岗南京一中农场学农,记得离七月下旬高考还有不到二个月时,学校通知十几位同学回校准备复习功课提前参加高考。 我被学校指定报考文科,是因为“如何查字典”“我的理想”等几篇小文曾在南京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上获过奖。 可是没有学过历史和地理啊,怎么办呢? 父亲在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的同窗好友在南师任教务处长,闻讯送来二本油印的史地复习资料,就全凭着这少的可怜的图书资料,在极短的时间内仓促上阵了。 当时中小学都在区县管理,南京一中在白下区编序排第一,我是南京一中在校生文科考生排序第一,所以我的准考证编号为(白在文)000001。 十年文革积压了大批老三届学生,因此当年南京的录取政策是优先保证老三届学生录取,录取起选线印象中是288分,但在校生提前录取起选线要高一百分即388分以上方可录取。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受到文革影响尚未完全恢复正常,普遍不开设历史和地理,以学习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代替物理和化学。 我考了326分没能录上,那就权当一次练练兵、过过手吧。 那年,我校在校生提前考上大学的仅三位理科考生,分别去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海军工程学院,均为计算机专业,据说全市没有提前录取到文科的在校学生。
随后,南京一中以一次语文和数理化摸底考试成绩为依据,在全市首开文理班、快慢班分班教学的先河。 我的总分排入理科快班高二(1)班,且当时社会上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便选择由文转理,更换赛道,参加了1979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理科高考,准考证编号为(白应理)0300103,开始进入了一年正式备考的冲刺阶段。
在理科快班高二(1)班学习一年,南京一中精心为我们安排了史上最强的教师阵容:班主任政治特级教师教研组长王兆华,语文教师教研组长智仁勇,数学特级教师赵若林、教研组长蒋浩和左鸿泰,物理特级教师教研组长关长全,化学教师教研组长任映轩,英语教师教研组长陆丽娟,老干部校长解平先生经常到班里转转看看了解情况。在一代名师大师大家的精心培养教导下,一年之后,全班48名同学25人考上大学,而1979年全国高考录取数仅27万人,录取率还不到5%啊!(据查,江苏省2021年高考报名数35.9万人,高校招生计划数35.4万人;全国2021年高考报名数1078万人,高校招生计划数689万人。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阶段,仅用了40年的时间)。因为特别喜欢化学任映轩老师的师表仪态、业务学识、板书秀字,便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化学,1979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报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等全部都是化学系。父亲说,还是去南师吧(分数也不够南大,呵呵),它是解放前的金陵女子大学,女孩子会更适合、更喜欢!于是,1979年9月,我和全班60位同学一起,来到随园200号南师化学系,浸润溶化在充满“厚生”氛围、被誉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里,开始了最难忘的四年大学生活。
也许是年龄日益见长吧,最近几年,每到高考前夕,我都会拿出这二张珍藏了四十多年的准考证,回忆在南京一中和南京师范大学这二所百年老校学习的美好时光,回忆老师们可敬可亲的音容笑貌,回忆同窗同学的青春年华。 南京一中和南京师范大学为我从事38年教育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所谓: 求真向善亦品美,感恩淡定皆随缘; 风景如画人生路,有苦有累更有甜。
衷心感谢母校的教育培养!衷心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为原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