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江苏教育>正文

    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的背后,有一支重要的南航力量

    :2022年10月31日
    扬子晚报网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后,将与天和核心舱进行快速交会对接以及平面转位,组成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记者了解到,在打造空间应用研究“梦工场”的过程中,有一支重要的南航力量,始终在型号研制最前线,一步一个脚印,助力梦天圆梦,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迈向世界领先水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王莉教授领衔的“智能配电系统”团队面向空间站等载人航天任务,开展航天器智能并网控制及保护技术研究。“针对空间站组合体复杂构型后各飞行器帆板遮挡引起的能源均衡配置和使用问题,我们建立控制模型,将固态功率控制器技术应用于空间站系统各智能配电器中,实现功率的通断控制和安全保护。”王莉介绍说,采用智能并网控制技术实现空间站系统多飞行器之间能源系统并网供电,解决了能源的最优利用和统一调配问题。

    2021年11月7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航天员出舱背后凝结了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应航天员中心、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委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张得礼副教授领衔课题组,参与研制“水下机械臂及其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逼真地模拟了空间站出舱活动的机械臂转运以及定点作业支持工况,是出舱活动任务工程实验验证和航天员训练的重要保障。

    研制过程中,课题组面向模拟失重环境的中性浮力水槽航天员训练任务,开展了水下机械臂控制系统、人机交互系统以及供配电支持系统的学术研究与工程研制。据介绍,课题组研制的内容作为整系统核心指挥枢纽。突破了基于多传感融合和基于优化算法的水下路径规划技术、水下机械臂人机交互控制技术、虚拟孪生的大尺寸空间碰撞检测预测技术、水下安全监控技术等,有力保障了整系统的可靠、高效运行,是水下机器人控制技术在载人航天模拟失重训练应用的一次突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占小红教授团队参与了长征系列多型运载火箭贮箱焊接结构研制任务,开发了跨尺度一体化建模与仿真技术,形成了火箭贮箱焊接应力与变形全局高精度调控策略,实现了5米级贮箱焊接变形小于千分之一,助力长征5B运载火箭顺利发射。

    空间站转位机构是空间站实验舱与核心舱在轨组装的重要执行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陈金宝教授团队研制了“空间站转位机构整机特性测试系统”对转位机构转臂与基座在转位工作中的捕获、连接、解锁和分离过程进行六维力/力矩动态加载,解决了转位机构产品在地面环境下的工作力学载荷模拟与测试问题,对转位机构产品的工作边界设计与验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陶善工

    文⁄王振袢&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中国 载人 航天 工程 办公室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