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处主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中心主任李鸿彬,在学校一直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我从老师、学生身边来,就要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带上全国两会,探讨解决的办法...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处主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中心主任李鸿彬,在学校一直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我从老师、学生身边来,就要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带上全国两会,探讨解决的办法。”
作为一线教师,李鸿彬关注的话题自然和教育相关。每年报告中有关教育的内容,他都会细细琢磨,认真审议,提出建议。“一些对教育的提法这些年都在升级,比如办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到办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从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到办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李鸿彬举例道。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李鸿彬共提了5个建议和议案,其中与教育相关的《加强国际高中课程本土化建设》的建议,和关于《推进更为积极富有弹性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的政策环境建设》的建议,教育部等部委非常重视、及时给予了详细的答复。
“我感觉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今年我准备提的建议之一还是围绕这一主题,题目是《加快建立健全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李鸿彬结合教育部给予自己的回复,通过对基础教育层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实践的了解,并结合了国外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对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中国标准、中国方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已经写进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建议制订相应的法律,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包括后备人才的培养,能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李鸿彬表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靠个别学校、个别地区的零星探索,要面向全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的实践探索,并建立层层选拔、集中培养的有效机制。
李鸿彬建议,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茁壮成长建立良好的通道,打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贯通培养的渠道,并重视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拔长板”和“补短板”的关系,对他们的兴趣与特长,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挖掘潜能,助推最大可能的发展。
李鸿彬表示,自己将努力工作,率先垂范,“我会不断学习,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履职能力与水平。多听取民声,多捕捉身边的民思民意,不辱使命,履行好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与义务。”
【记者手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已经在江苏多所高中开始试点。中学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向两头延伸,一面与高校定制培养计划,一面与初中开展衔接,为拔尖创新人才打造适合的平台。不少学校的学科特长生,在各项学科奥赛中屡屡获奖,便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好成果展示。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我们期待着现有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专业师资队伍越发壮大,帮助学生在社会空间中,发展个性,提升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质,成长为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摄像 陈金刚
剪辑 王一萌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