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难度在上升,课时却在缩减,怎么让孩子爱上英语、学好英语?” 这是焦慧银近年常琢磨的问题。二十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告诉她:死记硬背走不通,课堂必须 “活” 起来。
暑期灼热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学教师焦慧银的电脑屏幕上。屏幕里,AI 工具正在生成一组融合水墨风格的英文对话场景 —— 这是她为下学期四年级英语课程准备的新素材。对于这位深耕小学英语课堂二十余载的教师而言,假期从不是单纯的休憩,而是为教学 “蓄能” 的黄金期。
“教材难度在上升,课时却在缩减,怎么让孩子爱上英语、学好英语?” 这是焦慧银近年常琢磨的问题。二十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告诉她:死记硬背走不通,课堂必须 “活” 起来。
上个学期三年级的一堂英语课上,焦慧银结合AI尝试了一次教学创新。当 Deepseek 生成的生态公园图景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孩子们的惊叹声差点掀翻屋顶:草地泛着鲜绿,湖泊闪着波光,山坡连绵起伏。一名学生拽着鼠标把一只小熊长颈鹿拖到树旁,脱口而出:“bear,under the tree!” 随后,狮子、兔子、天鹅被一一 “安置”,四十分钟里,课本上的方位词像长了腿,顺着孩子们的笑声钻进了脑海。
这不是偶然。四年级的 “餐馆课堂” 更让人印象深刻:AI 生成的视频里,虚拟服务员推着餐车介绍菜单,“面包”“牛奶”“咖啡” 的英文发音混着孩子们的点餐声,成了最热闹的课堂背景音。“以前教单词要反复领读,现在他们争着当‘顾客’,生怕错过表现机会。” 焦慧银笑着说。
在焦慧银看来,每个学科也都不是孤立的,教学融合非常关键。于是她将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用图文并茂的英文绘本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通过绘本学习简易英文版《凿壁偷光》、《自相矛盾》等故事,并鼓励孩子们复述,甚至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表演,用英语这座“桥梁”连接语言知识和文化根脉,在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同时提升文化自信。
去年参与编排的《望梅止渴》情景剧在徐州市鼓楼区获得冠军,至今让她难忘。“这是一部穿越情景剧,一群小学生穿越到三国时期,看看古代人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 她特意在剧本里加了 “梅林”、“生津” 等词的英文解释,“既要让孩子敢说英语,更要让他们懂自己的文化。”
二十多年来,这样的琢磨从未停过。课余时间,焦慧银的桌案上总堆着最新的教学期刊和自制的课件。她常说:“英语靠积累,但积累不该是苦差事。” 这种坚持,让她的课堂成了学生最期待的 “快乐驿站”,也让她在区、市级优质课比赛中屡获佳绩。去年,她指导的学生拿下江苏省“演讲之星”比赛一等奖,她自己也捧回了“优秀指导老师”、“彭城恩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等荣誉。
让课堂有温度,让成长有深度。这或许就是焦慧银二十载教学路的最好注脚 —— 用技术点燃兴趣,以文化滋养心灵,在平凡的讲台前,写就最动人的教育答卷。
(敏珠)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