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江北创新中心2025年诚聘海内外英才

:2025年05月15日 高校人才网
分享到:

中国药科大学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中国药科大学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其中以药学、中药学学科为龙头的药学学科群建设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学校现有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建成临床前创新药物研发各节点相关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工程技术中心30个,为各类新药的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

中国药科大学江北创新中心系中国药科大学与南京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建,旨在发挥双方科技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和区域发展优势,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转化基地,进一步完善项目运行模式及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高水平大学和国家级新区发展在更高层次有机融合,共同打造“新城市+新园区+新学镇”的综合体。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与江北新区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上合作,加速与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共建进程,发挥生物医药领域“国家队”作用,加速创新药研发成果转化落地,中国药科大学江北创新中心现诚聘海内外生物医药等相关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汇聚药大江北创新中心,共谋发展!

.具体需求方向

平台

方向

平台简介

高层次人才需求方向或岗位

.现代制药平台

(一)复杂制剂研发中小试

复杂制剂(如脂质体、微球、mRNA载体等,包括相关高端辅料)与新型药物递送技术的中试平台,开展已完成实验室开发的上述制剂产品的中试开发,提供非临床及临床研究样品,并满足申报临床的需要。

人才需求专业方向:1.产品中试转移、生产,中试管理与维护体系建设;2.人工智能赋能工艺放大;3.制药机械设计与制造。

(二)医疗器械与智能装备研发

A.开展基于环境分析的毒情监测预警评估技术、毒品原植物鉴定及溯源研究、吸毒人员内源性生物标记物发现和时间认定方法、毒品代谢组学研究、毒品快检试纸条与装备、新精神活性物质快速预警筛查及结构鉴定新方法、毒品及毒品代谢产物的微量合成技术、以及污水快速前处理装置和现场快检设备研发等方向攻关。

人才需求专业方向:1.生物传感器与即时检测技术;2.分子诊断;3.脑神经药理学;4.药物基因组学等。

B.连续流和微流控制药装备,制药过程在线分析技术开发,核药装备、微机电制药装备开发;重点关注化学药和生物药物自动合成,机器人工作站,药品连续化生产。

人才需求专业方向:1.制药装备:2.机械工程;3.自动化;4.智能制造。

(三)生物材料与药械组合

融合医学、工程、材料、信息科学,开发智能生物材料与药械组合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动态调控和精准给药。通过多学科交叉创新,突破传统治疗滞后性,构建感知-响应-干预的自适应治疗体系,提升疗效与患者生活质量

人才需求专业方向:1.智能监测、反馈与递送的药械组合;2.人工智能赋能增材制造:微/纳米机器人;智能类器官可替换组织部件;3D打印技术;3.植入介入药械组合:药物洗脱支架;药物球囊导管;血管临时转流药械等;4.经典药械组合及诊断试剂。

(四)新型药物递送技术研发

平台致力于复杂制剂与新型药物递送技术的实验室开发,致力于将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具备向中试甚至产业化规模转移的条件。主要方向为脂质体、微球、mRNA载体等复杂制剂,也包括上述制备复杂制剂需要的高端辅料、细胞治疗、基因、核酸小分子等。

人才需求专业方向:1.微粒制剂研发;2.缓控释与速释制剂研发;3.智能纳米靶向递送系统;4.新型给药系统研发。

.细胞与基因治疗研发中试平台

(一)基因治疗

开发基因治疗底层技术,包括新型高效递送病毒载体,新型类病毒载体,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递送载体;病毒载体(AAV/慢病毒)基因治疗产品,聚焦遗传病、神经疾病与肿瘤,并涵盖工艺开发和优化、GMP-like生产及临床转化。

1.病毒载体生产与工艺开发工程师;2.基因治疗产品研发经理;3.新型病毒和类病毒载体开发负责人;4.质量控制(QC)和质量保证(QA)负责人(熟悉基因治疗产品GMP规范);5.项目管理经理(合作项目调研、评估和管理)6.临床运营负责人(基因治疗产品临床试验)。

(二)细胞治疗

研发CAR-T、干细胞等细胞药物,结合基因编辑与智能化生产,推动肿瘤及免疫疾病治疗产业化。

1.细胞生物学与免疫学专家;2.细胞工艺开发与放大生产负责人;3.质量管理与合规专家(细胞药物GMP);4.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负责人。

(三)核酸药物

推动siRNA、ASO、mRNA、circRNA、saRNA等核酸药物的底层技术开发和临床转化应用,覆盖疫苗、肿瘤治疗、罕见病、神经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临床应用场景。与中国药科大学无锡创新研究院泛核酸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统筹联动,建设从构想到实施的一站式药物开发平台。

1.递送系统及处方工艺开发负责人;2.原液工艺开发负责人;3.质量研发及控制负责人;4.质量保证负责人;5.GMP中试生产负责人;6.注册负责人;7.项目管理经理。

.临床科学研究和药物监管科学平台

依托中国药科大学学术资源与附属医院临床优势,构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聚焦创新药械临床转化与监管科学,贯通安全评价、临床毒效特征识别、动态风险监测与临床效能验证等关键环节,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稳健走向真实世界应用。通过整合临床前研究结果与临床资源,构建覆盖安全评估、毒效验证、临床决策支持、监管和注册申报的全流程支撑体系和服务平台,加速医药产品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高效转化,推动符合监管要求的创新成果产业化。

1.药品/器械注册专家;2.质量保证与合规专家;3.市场准入与技术转移顾问;4.数字化平台架构工程师;5.定量药理学专家和顾问;6.生物统计与数据科学专家和顾问;7.药物及化学品毒理研究及健康风险评估专家;8.临床顾问与伦理委员会成员(可双聘)。

.化学药创新研发平台

(一)小分子药物研发

平台专注小分子药物早期发现,围绕关键靶点精准设计、合成与活性优化,筛选高活性、高成药性候选化合物并加速临床转化。重点布局抗肿瘤、抗感染、抗炎免疫、麻醉镇痛、精神神经及代谢性疾病等领域,依托蛋白降解、受体选择性调控、共价药物设计、脑靶向递送等技术,结合高通量筛选与智能优化,加速突破性创新药物开发,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人才需求专业方向:1.聚焦人工智能辅助的药物设计原理和方法研究;2.新型分子胶开发、小分子偶联药物的生物学体系研究;3.开发细胞与动物水平分子胶活性验证新方法,推进候选药物的机制及动物模型评估;4.构建活性分子的生物机制及模型。

(二)多肽药物

多肽/蛋白长效技术,口服等非侵入给药技术,多肽类蛋白互作调控剂的研发,新生抗原肽研发。

人才需求专业方向:1.多肽工业规模合成制备及杂质分析鉴定;2.AI辅助的多肽药物设计;3.多肽工业级发酵制备。

.智能药学交叉创新平台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药物研发全链条研发平台,推动以AI算法/模型/软件/框架/库等为核心的“中国药大模型”,以基座大模型+场景垂类模型的方式,赋能药物研发全链条;以智能药学为核心推动从头研发的创新药管线,面向海外进行高价值转化。

1.精通算法开发(深度神经网络、多模态、强化学习等)和软硬结合人才;2.熟练掌握各类算法和数据库挖掘,具备AI+医药交叉背景的智能药学交叉人才;3.医药专业性人才,有AI+或者数学物理转化能力的人才。

六.创新大分子蛋白药物平台

(一)抗体药物

开展创新性抗体药物开发,包括全人源及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和多特异性抗体,通过抗体工程改造与功能优化,开发新型抗体疗法,应用于肿瘤、自身免疫等重大疾病领域。

人才需求专业方向:1.单、双特异性抗体结构设计与工程改造方向;2.抗体人源化改造及亲和力成熟优化;3.高通量抗体库构建、筛选与功能评价;4.细胞系工程(如CHO细胞优化)与生产工艺研究。

(二)融合蛋白药物

开发新型融合蛋白药物,通过基因工程融合多种功能蛋白或肽段,实现多靶点联合作用或药效优化。重点布局长效融合蛋白、多功能治疗性蛋白设计,拓展肿瘤免疫、代谢疾病等领域应用。

人才需求专业方向:1.长效融合蛋白的设计与优化;2.多功能治疗性融合蛋白开发;3.AI辅助蛋白序列设计与结构预测。

(三)抗体偶联药物(ADC

研发抗体偶联药物(ADC),结合高特异性抗体与高活性细胞毒小分子药物,开发新一代连接子技术与创新载荷,提升ADC疗效与安全性,应用于肿瘤等精准治疗领域。

人才需求专业方向:1.ADC分子设计与构建;2.创新连接子化学及载荷开发;3.ADC药物的药理、毒理与安全性评估。

(四)抗体偶联降解剂(DAC

通过将抗体与靶向蛋白降解分子(如PROTAC、分子胶等)偶联,开发抗体偶联降解剂(DAC),实现细胞内病理蛋白精准降解,拓宽“不可成药靶点”治疗空间。

人才需求专业方向:1.DAC分子设计与抗体偶联;2.靶向蛋白降解剂(PROTAC/分子胶)开发与优化;3.细胞内靶点识别与降解机制研究;4.抗体-降解剂偶联工艺开发。

(五)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

开发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将放射性同位素与靶向分子偶联,应用于精准影像诊断与肿瘤靶向放疗,拓展精准医疗新模式。

人才需求专业方向:1.放射化学与偶联化学方法学研究;2.放射性药物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3.核医学影像与靶向治疗评估技术。

(六)效应细胞衔接器(XCE

设计双特异性或多特异性分子,将T/NK/Mø等细胞类型引导至靶细胞,实现精准免疫杀伤,提升T/NK/Mø细胞疗法的特异性、安全性与有效应,应用于肿瘤及免疫相关疾病治疗。

人才需求专业方向:1.T/NK/Mø-肿瘤细胞导向双特异性抗体或融合分子的开发;2.免疫突触形成机制与效应细胞调控方向。

.招聘对象

1.高层次人才

人事关系落在中国药科大学,符合《南京市人才安居办法适用对象(目录)》(2020年修订版)ABC类人才标准(特殊领域人才,可放宽至D层次)或中国药科大学兴药领军学者及以上标准在以上某个具体需求方向要求的基础研究或核心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科研启动经费以及实验室等相关方面的支持,特殊人才的引进及其安家费用,一人一议。

2.工程技术型青年人才和行业专家级人才

人事关系落在中国药科大学,分为兴药青创学者(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博士后三种层次。工程技术型青年人才原则上不超过40岁,紧缺领域的行业专家级人才可适当放宽一般应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具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能力,取得较为突出的学术成绩,且符合以上某个具体需求方向要求;产业界人才需具有标志性的技术或者产品成果,以及团队管理经验,能够独立负责完成技术开发或者药物开发的某个阶段,特殊领域人才,一事一议。博士后优先录用有志于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的人才。

.应聘材料

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及学位学历证书、未来3-5年工作计划(1000字以内)、两封专家推荐信发送至邮箱,请【点击下方“立即投递/投递简历”,即刻进行职位报名】。邮件标题统一格式为“姓名+岗位(平台+方向)”

四.联系方式

中国药科大学江北创新中心办公室联系方式

陈老师,联系电话:+86-25-83271073Email:chenjuan_1999@163.com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我要纠错]
[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
关键词: 中国 药科 大学 地处 历史文化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中国药科大学江北创新中心2025年诚聘海内外英才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