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课程改革,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落实每日2小时运动,创新时间空间管理,提升体育素养强健体魄。
【育体铸魂 沪师风采】
编者按:
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上海自2012年率先启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试点以来,逐步构建起“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体系。最新出台的《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课程、赛事、场地、师资、保障等9个方面发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为展现上海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成效,生动诠释新时代上海教师群体的专业风采与教育智慧,光明网推出“育体铸魂 沪师风采”系列报道。报道将通过案例剖析与名师讲述等,解码上海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要求,学校要统筹用好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并基本在校内完成。
申城开学季,校园活力足!为保障每日2小时运动时长,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乐趣,上海中小学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让每天运动2小时成沪上校园新常态。
时间巧做加法,确保锻炼时长不缩水
面对有限的在校时间,上海各校使出浑身解数。
清晨的击剑馆内,金属碰撞声清脆悦耳;篮球场上,学生们运球突破的身影朝气蓬勃。嘉定区震川中学构建了“基础课程+特色分层+个性拓展”三维体系,每周3节体育课加1节体活课,开设篮球、击剑等12个项目选修;每天上下午各30分钟的大课间实施“动态管理”,冬季开展课间跑+体能操组合,夏季调整为广播操+少年连环拳。数据显示,学生年均运动时长超200小时。
静安区第二中心小学从时间和模块设置上进行优化,将每日大课间时间增至75分钟,将每日室内操时间增至10分钟,较好地达成了学生每日在校运动2小时。同时,该校创新采取“师生共同备课”机制,针对不同运动能力的三类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学习思维的学案,还设置“运动小达人”时段,让学生担任“小老师”,极大激发了锻炼热情。
三新学校松江东部分校通过创新“3+1+1”课程体系、延长课间活动时长、开发家庭与社区运动空间等举措,构建起覆盖校内外的“运动时间网络”,确保学生每日运动时长。该校将大课间延长至40分钟,并开发“早间运动套餐”,包含特色热身操、武术操、传统游戏和竞技训练等内容。在小课间的10分钟里,学校推行“微运动”活动。同时,学校还将午间打造为“快乐休闲30分”,划分出“静动态区域”,学生可根据情况自主选择。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快乐体育活动半日行”一角 上海市教委供图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则别出心裁,以小学部为试点,周三下午集中开展“快乐体育活动半日行”,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元化的体育锻炼平台,助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场半天的体育锻炼活动,就如同一场‘及时雨’,帮助孩子们把精力调整到最佳状态,迎接后半周的学习挑战。”学校介绍,半天活动丰富多彩,设置了绳操训练、智力体育、游戏体育三大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尽情跳跃、奔跑,享受运动的快乐。
空间多方挖潜,实现体育锻炼全覆盖
在中心城区,0.7万平方米的场地要满足1375名学生每天2小时运动需求——这是杨浦区昆明学校面临的现实难题。学校的破解之道是打造“全时域、全领域、全要素”的运动生态。学校采用“晨练唤醒+课间调节+课程强化+课外拓展”的四阶时序链,创新形成复合活动、社团活动、智慧活动、赛事活动四大运动场景。
昆明学校趣味运动会一角 上海市教委供图
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针对上海多雨气候,研发了室内体育课程资源包,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性实施“微环境改造”:开发桌椅支撑式核心力量训练方案;通过多媒体构建虚拟运动场景,开发迷你健身房;针对宜静不宜动的学生,特别开发了注重传统养生体育的现代转化,引入“八段锦”课程。
为全面落实“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并基本在校内完成”,静安区第二中心小学充分挖掘场地资源,改善现有操场跑道,并在跑道外侧放置30多个中型运动储物箱。此外,学校还扩建了500平方米的顶楼运动场,实现多功能厅、音乐教室、科技馆、乒乓房、射击馆双向性使用。
浦东新区龚路中心小学则结合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跟着红途游上海”特色主题长跑活动。每年冬季,学校选取红色景点,设计专属长跑地图,将体能锻炼与红色教育巧妙融合。如“看家乡发展 悟红色精神”长跑活动,以学校为起点、中共一大会址为终点。跑步过程中,老师介绍途经站点知识,跑步结束时,学生会在地图上打卡。
内涵持续升华,全方位提升体育素养
在保障时长的同时,上海各校更注重提升体育品质。
多层次赛事体系成为激发运动热情的重要平台,多所学校建立了“班级—年级—校级”三级联赛体系,实现全员参与。天山第一小学每学期定期举办的“小蚂蚁运动会”成为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拔河等传统项目,让学生在奋力一搏中感受“不轻言放弃”的体育精神。
天山第一小学“小蚂蚁运动会”一角 上海市教委供图
家校联动拓展了体育育人边界。三新学校松江东部分校小学部创新推出“体育家庭作业”制度,通过线上平台为学生推送亲子跳绳、周末远足等个性化运动方案。家长通过打卡反馈系统实时记录孩子运动情况,使家庭成为校园体育的“第二运动场”。
科学监测和个性化干预成为提升体育质量的有效手段。静安区第二中心小学引入AI智能体育系统,运动手环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捕捉转向在校全时段捕捉,教师依据数据及时调整教学和运动负荷。学校还增设全校性跳绳运动比赛数据智能平台,可同时捕捉千人数据,并远程采集学生在家跳绳成绩,为学校的“跳绳达人风云榜”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上海中小学以创新实践破解时空难题,将“每日2小时运动时长”落到实处,不仅强健了学生体魄,更锤炼了意志品质,彰显了体教融合的育人价值。这些创新实践正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注入蓬勃活力,绘就沪上校园生气勃勃的体育新图景。(光明网记者邱晓琴)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