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研讨会探讨教育强国与AI,多地积极推进AI教育,构建多元生态。
为期两天的“2025年教育强区(县、市)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政策与规划研讨会”于9月13日在山东威海落下帷幕。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以及山东省教育科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17个省近百个区(县、市)的行政、科研、基层一线家学者及代表300多人参会,共同探讨基础教育政策与规划热点。其中一个重要主题是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发展对基础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
主论坛会场
2025年是我国人工智能教育政策落地实施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多项重要政策:教育部率先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从课程实施与技术应用两方面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明确规范;国务院于8月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则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全流程深度融合,旨在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大规模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回顾政策演进历程,我国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推进特征: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2024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其“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定位;至2025年,操作规范密集出台,这一政策演进路径清晰地彰显了国家层面持续完善制度体系的战略部署,为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鉴于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快速迭代期,国家层面的政策设计兼具战略引领性与实践开放性,特别强调“因地制宜”,鼓励地方探索多元路径并激发基层创新。在此背景下,各地对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均表现出高度积极的响应态度,全面对标国家的政策要求,将其视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总体来看,各地响应迅速、方向明确、推进有序,逐步形成了以“实施方案”和“行动方案”为核心、多类政策配套支撑的体系化推进格局。
会议中,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下设的“人工智能教育政策研究项目组”分享了政策引领下地方实践的成果总结。据项目组研究梳理,在政策供给层面,各地出台的文件类型丰富、功能清晰,主要包括:总体实施方案/行动方案,明确区域AI教育目标、路径与保障机制;课程与素养框架文件,规范教学内容与师生AI素养要求;专项工程与计划文件,聚焦师资、基建等关键环节;建设标准与教学指南,细化实施规范;试点与项目名单文件,以点带面推进示范。这些文件共同支撑形成“中央引领、地方创新、多点突破”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格局。经对比分析,各地政策在六个方面展现出高度共性:
一是夯实智能教育新基建。各地因地制宜,着力构建智能教育所需的算力、算法和数据基础。例如,江苏提出建设国内一流的支撑体系;宁夏接入教育领域垂直大模型,开发虚拟实验、分层教学、个性学习、智能评估等教育智能体,建设“一站式”数智社区;山东、安徽、广西等省致力于打造区域教育算力与大模型服务底座;北京计划打造“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超市”,汇聚各类资源,为学校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些举措共同推动教育新基建向智能化、普惠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二是打造优质普惠的数字资源与应用场景。资源建设是基础,各地积极行动,推动优质资源的系统开发与共享。辽宁计划开发“100节精品课、100个案例、100个数据集”,系统积累教学资源;浙江致力于建设“教育魔方”智能中枢与“西湖之光”算力联盟,强化平台与算力支撑。在应用场景上,各地积极探索多元范式:苏州计划遴选30个人工智能大模型教育示范应用场景;南京已投入800万元打造50个应用场景;青岛构建“1+4+100N”体系,涵盖超算中心及实验室等设施,形成可复制的“青岛模式”。
三是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全学段全覆盖。实现全学段贯通是普遍共识,各地致力于构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贯通机制。基础教育阶段普遍要求开设专门课时,并明确分学段教学要求;高等教育则强调建设“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通过通识课、微专业、双学位等方式,推动人工智能与多学科深度融合。
四是深化教与学的全链条变革。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教、学、评、管等环节。在“教”的方面,多地探索“双师课堂”,借助AI助教辅助备课与批改;“学”的方面,推广智能学伴与知识图谱,实现个性化学习;“评”的方面,构建综合评估模型,推动过程性评价;“管”的方面,依托AI开展质量评估与监测,支撑科学决策。
五是全面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各地将教师和校长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纳入各级培训计划。例如,上海提出3年内培养不少于300名“种子教师”,并组建“人工智能导师团”;多地还强调优化师范生培养方案,从源头上加强未来教师的人工智能教育能力。
六是强化安全伦理与推动多元协同。各地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应用中的安全与伦理问题,如山东提出健全全链条监管体系,落实算法备案与审查。在协同方面,普遍推进产教融合,广西支持校企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现代产业学院;青岛将人工智能教育与国家的战略对接,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实现教育与区域发展双向赋能。
呼吁构建AI教育新生态政策研究共同体
各地在实践中也体现了“分类推进、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立足自身发展阶段和资源条件,科学谋划、精准施策。
东部地区注重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的深度融合,广东构建“AI+学科”教学体系,将智能技术融入课程与实践,助力学生能力全面提升。浙江依托算力基础推动教育大模型建设与应用,促进教学资源开发与模式创新。山东致力于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全链条应用生态,实现教学、管理及评价的智能化升级。
中部地区着力整合资源、夯实基础,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河南积极推进智能技术与教学场景融合,优化教学过程,并系统整合各学段资源,建设共享型数字教育资源库。湖南在高等教育领域重点布局,增设人工智能类硕博学位点,通过专项奖学金等政策吸引人才,依托创新平台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西部地区以普惠共享为目标,多措并举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宁夏实施“助推教育公平百校行动”,重点支持乡村学校智能化建设,共享省级优质课程资源。甘肃开展“高校教师AI翼”计划强化师资培训,并为乡村学校持续输送资源。四川建立多级联训机制提升教师能力,同时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分层课程体系,促进全域人工智能教育协调发展。这些差异化实践共同构建出多层次、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
与会专家和代表还围绕AI教育政策研究落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凝聚起核心共识:一致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已成功搭建起从国家战略引领到地方实践落地的系统性框架,这一框架不仅为 AI 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根基,亦正通过动态优化迭代持续释放核心价值 —— 既精准适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需求,更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基于这一共识,各方进一步明确了需重点推进的方向,以持续放大政策效能。一是聚焦“教学与技术深度适配”,推动政策贴合课堂实际——深化政策与教学场景融合,提升教师人机协同能力;引导企业构建贴合教学的技术产品体系,优化教育大模型认知支持与个性化导学效能,强化数据安全与算法合规,以“可靠、可信”技术底座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完善“落地保障机制协同构建”,扩大政策覆盖效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地域限制,加快区域均衡发展;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落地合力;加强优质经验推广复用,助力各地高效推进。三是锚定未来提质方向,释放政策落地活力——AI教育政策落地已奠定扎实基础,后续聚焦“适配性、均衡性、实用性”发力,推动政策贴合基层需求、资源覆盖更广、技术与教学融合更深,助力AI教育从“落地”稳步向“提质”进阶。
会议期间,来自北京、山东、四川等地的实践一线代表分享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区域经验。其中,在AI通识教育课程推进方面,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通过暑期先导课程,以线上线下方式组织全区上万名教师参与培训,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凉山布拖中学开展了与北京同步的AI启蒙课堂,千余名师生通过"AI生成邀请函"和"职业梦想写真"等互动环节,激发了对未来的兴趣与向往。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体验,更是教育公平与优质发展的生动实践。两地的探索呈现出人工智能教育的多元路径——从区域规模化推进到个性化启蒙赋能,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范例。
展望未来,各方呼吁构建AI教育新生态政策研究共同体,凝聚政策研究者、学校一线与科技企业等多方力量,通过政策解读凝聚共识,明确发展路径;共建交流平台,整合学术与实践资源,推动政策、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系统梳理成果与经验,形成可推广的实践案例,通过多种形式推广,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融合”。随着政策持续加力、技术不断迭代、实践日益深化,人工智能将真正成为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供稿单位:人工智能发展对基础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论坛组委会)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