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其他地区>正文

    灯影下的喜怒哀乐,好看又好玩——四川成都金牛区积极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

    :2025年09月19日
    光明网-《光明日报》

    成都某小学以皮影戏融合心理教育,推非遗活态传承。

    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

    “刘远注意,头部要先动,身体再跟着翻转……”新学期伊始,四川成都金牛区新桥小学就开启了新剧《刘远的反击》排练,指导教师林萌带领学生泡在皮影戏练习室里熟悉动作。

    据了解,这部剧是该校皮影社团与心理社团共创的校园心理题材剧目,引导学生在遭遇挫折与挑战时,勇敢表达自我、寻求帮助,建立起强大的内心力量。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正是该校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探索。该校副校长杨琳坤介绍,学校通过改编寓言故事、鼓励学生设计皮影纹样和文创产品、开发交互式皮影戏AI课程等方式,构建起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实践体系,实现了皮影文化与语文、美术、信息科学、劳动、心理等多门学科的有机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该校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梁爽说,一部新剧的制作涵盖剧本创作、纹样设计、皮影制作、动作设计、配音、排练与表演教学等多个环节,整个过程由学生来推进,“不仅锻炼孩子们多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还贯穿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练习室靠墙的一侧,整齐地摆放着四台便携式皮影箱,这是师生共研的“移动式皮影剧场”。该校艺体组组长李双双介绍,这一创意源于学生的疑问:“皮影戏这么有趣,为什么生活中却很少见?”于是,学校开启对“随时随地演皮影”的探索,首代便携式皮影箱应运而生,成功打破传统皮影表演的场地限制。

    “从创意到设计再到制作,整个过程也是一次皮影戏与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李双双说,该设备已迭代至第四代,逐步实现了部分自动表演功能。皮影教学也成为学校一、二年级的常态课程,每周4节,覆盖640余名学生。

    成都市金牛区将美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非遗文化进校园”为载体,以“艺术大师进校园”行动为抓手,推动皮影、川剧等本土非遗项目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让非遗文化在中小学校中“火”了起来。

    在成都市铁路中学校红旗校区,川剧元素融入校园每个角落。排球场墙壁、教学楼走廊乃至校门口的防撞石墩,都巧妙融入川剧脸谱、服饰等元素。“历经十余年实践,川剧艺术已成为我们校园鲜明的文化特质。”该校副校长姜海波介绍,学校通过日常音乐课、每周社团活动、学期艺体节展演和年度名家名段进校园等活动,实现川剧文化全方位、长效性浸润。

    初三学生崔亨岳正参与排练的《传与承演兵》,就是用川剧的鼓、锣等打击乐器来演绎穆桂英排兵布阵的故事。他对川剧表演和角色性格已颇有体会:“要演好这个段落,要深入理解穆桂英的个人性格,还要精准控制乐器,用节奏的快慢和力度的强弱,传递出她的威严和情绪变化。同时还需要整个乐团紧密配合,才能呈现出打动人心的舞台效果。”

    正在该校川剧打击乐团排练室备课的何端老师说:“川剧艺术从审美、动手能力、文学素养到身体素质,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滋养,而且这种影响是终身的。我们要为孩子提供系统、扎实的川剧教育。”据介绍,学校开发了《五彩川剧声腔》《胡琴腔戏歌:梅花绝句》等校本教材,推动川剧教学课程化、体系化。

    不仅让学生觉得,灯影下的喜怒哀乐好看又好玩,更通过进校园实现非遗传承规范化和体系化——在成都市金牛区,非遗文化正以一种更现代、更系统、更贴近孩子的方式,实现着真正的“非遗即日常”。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9日 05版)

    文⁄王振袢&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光明日报 记者 晓东 刘远注意 头部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