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家长举报多,教师教学受限。过度鼓励让孩子脆弱。高校清退事例说明批评必要。尊重敢管教的老师体现教育之爱。
01
“双减” 背景下的教师困境:家长举报成 “利器”,教学步履维艰
一大早被校长叫到办公室,缘由是班里家长再次越级投诉 ——“双减” 已落实,孩子参加了延时服务也交了费,为何回家还有家庭作业?这已是本学期第三次家长绕过班主任,直接向学校举报。
不止我们班,如今各学校的 “举报风” 愈演愈烈:有人举报老师作业布置过多,违背 “双减” 政策;有人觉得老师对自家孩子要求太严,心疼孩子受累;有人不满老师批改作业时红叉子太多,认为伤了孩子自尊;甚至有家长举报老师在朋友圈发数学题,觉得是变相增加负担……
举报渐渐成了家长手中的 “杀手锏”,让老师们处处受限、束手束脚。同事无奈坦言,现在备课、管学生时,首要考虑的不是 “怎样教好”,而是 “这样做会不会被举报”,原本专注的教育重心,悄然偏移。
02
过度鼓励的隐忧:孩子心灵渐脆弱,“严教” 不该成禁忌
复旦大学钱文忠曾说,教师不能失却严厉,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惩戒。如今的孩子多在 “鼓励式教育” 中成长,这本无错,但错在 “过度鼓励”—— 六七岁的孩子自己吃完饭,就被全家围着夸赞 “宝贝真棒”。
诚然,从 “追着喂饭” 到 “自主进食” 是进步,但六七岁本就是该独立吃饭的年龄,连这样的基本能力都要靠无底线的鼓励来维系,只会让孩子的心灵越来越脆弱。在家里,亲人能无限包容;在学校,老师能小心呵护;可当孩子走向社会,谁还会一直捧着 “鼓励” 的泡沫?
儿子班里有个同学常不完成作业,老师多次在群里提醒,甚至晒出孩子潦草的作业照片。家长却勃然大怒:“天天批评我家孩子有意思吗?他就没优点?” 还强调孩子 “身体不好、智力不如人”,质疑老师要求苛刻,认为 “家里都捡好听的说,批评会伤孩子自尊”。可这些家长忘了,“不怕老师批评,就怕老师不管”,“严师出高徒” 从来不是空话,而是代代验证的教育真理 —— 没有园丁修剪杂枝,树木难成栋梁;没有老师鞭策引导,孩子怎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03
缺失批评的教育难行远:从高校清退生看教育的 “底线”
完整的教育,从来不是只有 “鼓励” 的温床,还需要 “批评” 的清醒、“惩戒” 的约束。可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就崩溃,教育仿佛在一次次 “让步” 中失去了底线。
2019 年,广州大学清退 72 名研究生,深圳大学清退 317 名研究生,合肥工业大学清退 46 名硕士研究生…… 这些学生被清退的原因高度相似:多次无故旷课、科研成绩不达标、超出学习年限仍无法毕业。究其根本,正是长期缺失 “批评教育” 的结果 —— 没人提醒他们 “迟到要付出代价”,没人督促他们 “不写作业要补罚”,没人告知他们 “做错事要承担责任”,最终在宽松的环境里迷失了方向。
《三字经》早有箴言:“教不严,师之惰。” 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书育人本就是老师的天职,管教学生不仅天经地义,更是对教育使命的坚守。只有严肃对待教育,才能让孩子在成长中守住底线,不偏离正轨。
04
敬畏老师,方得良教:严管背后藏着最深的教育之爱
对教育保持严肃,是对教育的敬畏,更是对孩子未来的负责。可近年来,不敬畏老师的案例屡见不鲜:2021 年广西一名学生,因上课讲话被女老师批评,当场踹翻课桌、辱骂老师,还折断扫帚柄威胁 “出去碰到你就死定了”,周围同学吓得不敢作声。这样的场景,让多少老师寒心?
或许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遇到 “温柔的老师”—— 不布置作业、不批评错误,把孩子当朋友。可真遇到这样的老师,家长又会陷入焦虑:孩子的坏习惯谁来纠正?孩子的知识漏洞谁来弥补?
其实,老师是除了父母之外,最希望孩子变好的人。他们愿意扮 “黑脸” 批评,愿意严格要求,归根结底都是想让孩子改正不足、不断进步。要知道,“敬畏老师” 是为人处世的底线,“敬畏教育” 是成长路上的准则 —— 好的教育,必然宽严相济、奖惩分明;好的老师,必然管教同步、严慈同体。
能遇到一个愿意严格管教、尽心尽力的老师,是孩子的幸运。请尊重每一位 “敢批评” 的老师,因为那恰恰证明,他们从未放弃你的孩子;那个管你最严的老师,藏着最深沉的教育之爱。
来源:家长微言综合千课万人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