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其他地区>正文

    中国科学家攻克固态电池难关,三大技术助力续航迈向1000公里新高度

    :2025年10月17日
    WBE电池储能展

    中国科学家攻克固态电池技术难题,研发碘离子界面调节、柔性电解质骨架、氟化物界面强化三大技术,助力新能源汽车续航达1000公里。

    中国科学家攻克固态电池难关,三大技术助力续航迈向1000公里新高度

    固态电池技术作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突破方向,正在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器等领域掀起技术革新浪潮。我国科研团队近期在该领域取得多项关键突破,为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扫清障碍,使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大关。

    制约固态电池大规模应用的核心难题在于固固界面接触问题。传统硫化物固体电解质质地坚硬如陶瓷,而金属锂电极却柔软似橡皮泥,两者结合时形成的凹凸界面如同将橡皮泥粘贴在陶瓷板上,导致锂离子传输通道受阻,直接影响电池充放电效率。这种材料特性不匹配问题,成为阻碍固态电池走向市场的关键瓶颈。

    针对这一难题,国内三大科研团队分别从不同技术路径实现突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团队研发的"碘离子界面调节技术",通过在电池工作时引导碘离子向电极-电解质界面迁移,形成类似流沙的自修复层。这些离子能够自动填补界面微小缝隙,使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实现无缝贴合,有效提升锂离子传输效率。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则开创了"柔性电解质骨架"技术。研究人员将聚合物材料构建成三维网络结构,赋予电解质类似保鲜膜的柔韧特性。实验数据显示,这种新型电解质在经历2万次弯折、扭曲成麻花状后仍保持结构完整。更关键的是,通过在骨架中嵌入特殊功能分子,既加速了锂离子迁移速度,又使电池储能密度提升86%,实现性能与耐久性的双重突破。

    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氟化物界面强化技术"则聚焦于安全性提升。通过在电解质表面构建含氟聚醚保护层,形成耐高压的氟化物界面膜。该技术使电池在满电状态下通过针刺测试和120℃高温考验而不发生爆炸,成功实现安全性能与能量密度的协同优化。这项突破为高电压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铺平道路。

    技术突破带来的性能跃升效果显著。实验数据显示,采用新技术的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在相同质量下续航里程从500公里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彻底打破现有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天花板。这些创新成果正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高能量密度、更长续航里程的方向迈进。

    在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产业平台正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即将于2026年9月16-18日在广州广交会展馆举办的WBE2026世界电池及储能产业博览会,将设置"固态电池技术专区",集中展示我国在固态电解质材料、界面优化技术、制造工艺等领域的最新成果。该展会已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核心平台,历届展会吸引的海外采购商数量持续攀升,被誉为电池储能行业的"国际交易窗口"。通过搭建技术展示与产业对接的桥梁,展会将持续推动我国新能源电池技术走向全球市场。

    文⁄宋聪乔&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 固固界面接触问题 碘离子界面调节技术 柔性电解质骨架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