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16岁徒步千里求学,战火中坚持读书,在西南联大艰苦环境中成长,成为物理大师。
杨振宁16岁考上西南联大,千里徒步上学,战火中追梦,这故事太燃了!1938年,战乱让北大、清华、南开南迁,组成西南联大。杨振宁从合肥出发,加入“湘黔滇旅行团”,和近300名师生一起,步行1600多公里,穿过湖南、贵州、云南的山路。这不是简单的旅行,而是为了求学,硬生生走出来的路。路上风吹日晒,吃饭睡觉都不容易,但他咬牙坚持,亲眼看到祖国山河的艰难,也更坚定了读书报国的信念。
16岁徒步千里求学,战火中苦读,他如何成物理大师?
这场徒步历时68天,平均每天走20多公里。杨振宁那时还是个瘦弱少年,背着简单行李,跟大家一起翻山越岭。路上,他们不仅要躲避战乱,还要面对缺水少粮的困境。晚上睡在破庙或田野,早上继续赶路。这段经历让他明白,知识分子的责任不只在书本里,更在脚下的土地上。数据统计,这次旅行团有近300人参加,只有不到10人中途放弃,杨振宁坚持到底,展现了惊人的毅力。
到了昆明,西南联大的条件苦得让人咋舌。教室是铁皮屋顶,下雨时哗啦啦响,像在敲鼓。宿舍是茅草房,几十人挤一间,臭虫满地爬。吃饭更是简单,常常是杂粮糊糊加点野菜。杨振宁回忆,学校连电都不稳定,晚上点煤油灯看书,眼睛都熬红了。可就是这种环境下,他和同学们对学习的热情一点没少。艰苦的生活反而让他们更珍惜每一次讨论、每一页书。
16岁徒步千里求学,战火中苦读,他如何成物理大师?
茶馆成了杨振宁的“第二课堂”。学校图书馆座位少,光线暗,学生们就跑到附近茶馆,花几分钱买杯茶,能坐一晚上。杨振宁和好友黄昆、张守廉,号称“物理系三剑客”,常常在茶馆里争得脸红脖子粗。他们聊物理公式,聊国家大事,聊人生理想,声音大到茶馆伙计都认识他们。杨振宁说,这些争论让他学到很多,不只是知识,还有如何思考、如何坚持。这种茶馆里的学术氛围,简单却热烈,成了他一生的宝贵记忆。
西南联大虽然穷,却聚集了一群顶尖老师。杨振宁的物理天赋被吴有训教授一眼看中,亲自建议他转到物理系。吴大猷教授带他在铁路边散步,边走边聊物理,常常聊到深夜。王竹溪教授教他统计力学,带他钻研复杂的公式。这些老师不只教知识,还教他如何做学问。杨振宁后来回忆,西南联大的老师们让他看到,学术不仅是工作,更是信念。
16岁徒步千里求学,战火中苦读,他如何成物理大师?
王竹溪教授对杨振宁影响尤其大。他刚从英国剑桥留学回来,带着最新的统计物理知识。杨振宁跟着他做硕士论文,研究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这些知识听起来复杂,但简单说,就是研究自然界规律的数学方法。这为他后来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打下基础,这个方程在物理学界影响深远。杨振宁说,王老师的严格训练让他学会了如何把复杂问题拆解清楚。
除了学术,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还收获了深厚的友情。他和邓稼先成了莫逆之交。两人一起上课、讨论问题,常常聊到深夜。邓稼先后来成了中国核弹研究的功臣,而杨振宁在物理学上也名扬世界。他们的友情不只关乎个人,更像是一种共同为国奋斗的默契。杨振宁曾说,西南联大的日子让他明白,朋友和理想是支撑人走下去的力量。
16岁徒步千里求学,战火中苦读,他如何成物理大师?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杨振宁和他的同学们用知识为国家铺路,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和平与发展。他们的坚持,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想想看,如果我们也像他们一样,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能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想,也欢迎大家在评论里聊聊自己的看法!
原文来源:https://www.msn.cn/zh-cn/news/other/16%E5%B2%81%E5%BE%92%E6%AD%A5%E5%8D%83%E9%87%8C%E6%B1%82%E5%AD%A6-%E6%88%98%E7%81%AB%E4%B8%AD%E8%8B%A6%E8%AF%BB-%E4%BB%96%E5%A6%82%E4%BD%95%E6%88%90%E7%89%A9%E7%90%86%E5%A4%A7%E5%B8%88/ar-AA1OMURn?ocid=winp2fptaskbar&cvid=6cb7858f82464de8dab12d85e2924157&ei=16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