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其他地区>正文

    科技成果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现身说法

    :2025年10月21日
    新京报

    此次宣讲所在地是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该基地由经开区管委会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合作共建。

    “企业是出题人,产业链是答题人,国家政策是护航人,只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实干攻关,就能握指成拳,把产业链拧成一股绳,在卡脖子领域撕开一道口子!”10月19日下午,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系列宣讲在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举行。宣讲现场,四位科技人才提气的分享引发了在场学生和企业技术骨干、产业工人的深刻共鸣。

    当天,来自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装备制造、科学仪器等领域的四位产业领军人走进亦庄,分享如何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带向生产车间,为现场师生和一线企业工作者搭建跨产业交流平台,呈现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产业创新盛会。

    记者注意到,此次宣讲所在地是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该基地由经开区管委会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合作共建。现场还展示了正在加速建设的集产学研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管理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平台。

    科技人才分享实干故事,鼓励学子秉持“干”字当头信念

    四位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系统梳理从突破实验室关键技术瓶颈到优化工厂规模化生产工艺的全链条实践,详细分享从科研数据反复验证到深入车间与工人并肩开展设备调试、追求生产精益求精的奋斗历程,用鲜活的案例故事和自身经历鼓励在场者,努力为国家种下科技树、为民族复兴添加压舱石。

    jinyu120251021202342737686.jpg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友军。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供图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友军是在科技产业一线摸爬滚打了20年的创业者。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中,熊友军和团队成员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才让其拥有了稳健的双足、智慧的大脑和极致的结合。熊友军分享实干的经验时提到,“干”需要生态,而不是单打独斗,“我们的‘干’,是构建一个开放协同的产业链生态——与高校实验室合作攻关前沿算法,与零部件供应商共同定制研发核心器件,与下游应用场景伙伴共同打磨落地产品。”“干”还需要人才,“我们最渴求的,不是只有漂亮分数的人,而是真正热爱动手、敢于创造、不畏艰难的人。”

    jinyu120251021202352737688.jpg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师、正高级工程师刘朝辉。北京奕摩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供图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师、正高级工程师刘朝辉分享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攻坚故事。他在2020年回国加入国创中心,“回国后,作为一位新能源汽车领域和半导体领域的一线科技人员,我一直将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作为自己的使命。”针对国家经济建设重大需求,和新能源汽车“电动化”的发展趋势,刘朝辉和团队围绕基于第三代半导体的高性能电驱动系统这一难题展开研究,并最终取得了系统性成果。“非常幸运在北京这片科技创新的热土奋斗,在这里,科技创新没有止境,科研攻关永远在路上。”

    来自集成电路领域的一位产业一线科技代表分享了在国产内存芯片领域进行研发的故事。该产业一线科技代表提到,DRAM芯片不是简单的电子零件,它是数字时代的“工业粮食”,是大国博弈的“战略必争地”。该产业一线科技代表此后加入了中国半导体事业,和团队成员一起自主制造内存芯片,迈出了中国本土芯片行业自主化的重要一步。而今,芯片量产已经成为现实,与此同时,制造芯片所使用的国产设备工艺性能,无论是研磨的平整度、均匀度,还是对不同材料的适应性,都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

    jinyu120251021202362737689.jpg

    多场低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丛君状。北京奕摩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供图

    多年来,多场低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丛君状和团队专注于一件具体的事:在最极端的环境下,提供纳米级运动的解决方案。丛君状提到,选定极端环境下的纳米级运动控制这个产品方向主要是被逼无奈,“我们一个定制化的实验设备上需要用到这个产品,打听了一圈,全世界就一家德国公司能做,但是我们买不起。”丛君状和团队成员一头扎进实验室,研发出了远超德国同类产品性能的样机。从“不可能”中成功开辟新赛道,丛君状表示,十年时间,多场科技成长为拥有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靠的是运气、是坚持,更多的是“干”字当头的信念。

    “板凳要坐十年冷”,大学生表示要脚踏实地、勇于立足潮头

    当天,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学子,以及企业生产研发一线的技术骨干、长期扎根生产车间的产业工人一起坐在台下认真听讲。这一多元参与格局也有助于打破产学研用领域壁垒,构建起“学界科研力量—企业技术团队—产业一线劳动者”协同交流的良好模式。

    科技人才们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学生们指出如何应对可能遇到的迷茫。

    “你们现在也会迷茫,担心研究的课题太冷门,选择的专业太小众,未来没前途。但我想告诉你们,事实恰恰相反——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蓬勃生机,就藏在无数个‘小而美’的实干里。”丛君状如是说道。

    熊友军建议学生们要打好基础,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筑牢理论根基,“切忌浮躁,要像我们的工程师打磨零件一样,精益求精。”同时,要积极走进实验室、走进企业、走进生产研发一线,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此次宣讲不仅让青年学子清晰认识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的完整路径,进一步坚定投身科技创新的信念,更让产业一线工人深刻感受到自身劳动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增强职业荣誉感与责任感。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25级电子信息专业博士生林铭敏感慨道,正如宣讲人员分享的“一个行业有高峰也有低谷”,作为学生在科研上也要突破艰难险阻才能够获得成果,面对未来要坚定理想,脚踏实地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新技术开发部2021级直博生金浩听完分享表示,未来要更加脚踏实地、勇于立足潮头,用实际行动为“中国芯”添砖加瓦。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25级电子信息硕士生毛行健表示,作为高端芯片专业的研究生,对“选择做难而正确的事,把个人手艺变成国之重器”这句话感触尤深,也在聆听中更加明确了科研的意义——不仅是追求学术成果,更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使命,“未来我希望自己也能在高端芯片领域‘尽精微而致广大’,以实干与创新为‘中国芯’贡献力量。”

    文⁄宋聪乔&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集成电路产教融合 北京新能源智能汽车技术攻关 国家芯片产业链创新 发展科技人才培养 产业成果转化实践 国家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