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八大前独立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到党的十九大强调三者协同联动,再到党的二十大确立“三位一体”格局,直至党的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相继要求“统筹推进一体化”与“一体推进发展”,这一演进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科技、教育与人才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
《建议》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在战略任务中进一步要求“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些新部署新要求深刻体现了党中央对国际科技竞争格局的精准洞察、对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发展战略路径的系统擘画,为未来五年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科技、人才关系的表述呈现清晰演进脉络。从党的十八大前独立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到党的十九大强调三者协同联动,再到党的二十大确立“三位一体”格局,直至党的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相继要求“统筹推进一体化”与“一体推进发展”,这一演进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何勤。 受访者供图
深入理解现实逻辑,树立一体推进的新理念
我国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应对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系统性的思维和改革,将教育、科技、人才这三个关键要素深度整合,构建“教育奠基—科技赋能—人才反哺”的协同共同体,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互支撑”的强国生态系统,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根本、最坚实的战略支撑。
同时,中国正经历从全球贸易中心向产业中心、再向未来科技中心的战略转型。在这一进程中,亟须完成两大关键任务,一是以原始创新引领世界发展,二是吸引汇聚全球顶尖人才。基于此,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大幅度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十五五”时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现实逻辑与必然路径。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三中心”,形成一体推进的新格局
《建议》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简称“三中心”),是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要求,也是中国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目标。教育中心提供人才与知识基础,科学中心转化知识为生产力,人才中心纽带连接三者,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中心”协同生态,形成一体推进的新格局。
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必须主动融入这一新格局。教育中心要求我们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科学中心强调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的引领作用,人才中心则聚焦于集聚与流动机制的优化。三者协同发力,形成“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反哺”的闭环体系。北京高校应依托“双一流”建设和国家交叉学科中心布局,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战略领域率先突破,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第一梯队”。
聚焦需求协同育人,发展一体推进的新模式
《建议》要求“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通过整合教育、科技与产业资源,构建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产业需求为落脚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核心是打破传统教育、科研与产业的壁垒,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联动。
一是目标协同,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引领,动态调整学科布局与培养方向,强化紧缺人才的培养。二是过程协同,通过产教融合平台、校企联合项目,将产业技术难题转化为人才培养实践项目,实现“学研用”闭环。三是机制协同,深化评价改革,突出以质量、实效、创新贡献导向、资源互通,鼓励人才双向流动、平台共享及政策支持,深入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激发协同的内生动力。这一新模式旨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北京高校资源密集,是国家战略核心承载地,应着力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三协同”育人新范式。紧密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及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布局,动态优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空天科技等前沿学科群,与在京央企、顶尖科研院所联合设立“战略科学家预备班”“卓越工程师学院”,定制化培养破解“卡脖子”难题的顶尖人才。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头部企业集群优势,联合共建一批实体化运行的“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及交叉学科创新中心。
引育世界优秀人才,探索一体推进的新路径
《建议》提出“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引育世界优秀人才”,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应对全球人才竞争。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是基础,通过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国际化科研环境,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是关键突破,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以技能为导向的永久居留通道,配套税收、社保等激励政策。引育世界优秀人才是目标,通过“引进+培育”双路径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同时优化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内外联动的创新生态。通过制度性开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最终服务于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为高校应主动探索一体化推进的新路径,一是深化与国际顶尖高校及科技组织的合作共建,加强国际人才协作,打造联合实验室和产学研平台,吸引国际顶尖学者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二是优化外籍人才服务体系,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国际教育等配套支持。三是率先参与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试点,结合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北京优势学科,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外籍人才评估和引进通道。通过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生态,将高校打造成国际人才枢纽,服务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文/何勤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
校对 柳宝庆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