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其他地区>正文

    作家张永祎:年味,就是希望每一个人都不负每一份美好

    :2022年02月16日
    扬子晚报网

    元宵节一过,虎年春节便在汤圆香、花灯俏和中国情人节的浪漫中画上了甜美的句号。这个春节,怀旧与新潮并存,元宇宙和冬奥风共舞,古典的精致与现代的炫酷、“小家”的亲情和“大家”的激情共同烹制进了...

    编者按:

    元宵节一过,虎年春节便在汤圆香、花灯俏和中国情人节的浪漫中画上了甜美的句号。这个春节,怀旧与新潮并存,元宇宙和冬奥风共舞,古典的精致与现代的炫酷、“小家”的亲情和“大家”的激情共同烹制进了“年味”。让我们在作家张永祎的文章中,共同回味“年”的多重滋味。

    年味,就是过年的味道。有史以来这个味道都是从舌尖上开始的。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争先恐后地去采购年货,小的时候,大街小巷的此情此景历历在目。当年县城的商品并不丰富,关键是家庭收入也不宽裕,一日三餐四季都很平常,只有等到过年时候,有点想法才能满足,包括有馒头、肉圆、鱼圆、花生糖和炒米花糖等,既然过年与有好吃的划上了等号,那么我们一年巴到头,盼的就是过年,那时对此一直都充满着由来已久的期待,而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各种商品极大丰富,收入水平也水涨船高,基本不需要像过去那样,等到过年才能实现愿望。现在只要你需要,可以随叫随到,甚至都不需跑到商店去,在手机上下个订单,就会秒送上门,因此我们几乎可以天天过年。这同时也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原来与日俱增的迫切期待因此变得懈怠了,那种眼巴巴翘首以盼的热情,也变得没精打采了,那么年味感觉淡了,也就在情理之中。当然还可能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以前的过年气氛都是忙出来的。每家每户都要忙里忙外,又要蒸馒头,又要灌香肠,又要炸肉圆、鱼圆等,基本从腊月就开张,陆陆续续、浩浩荡荡地忙过去,一直忙到三十晚上,才能歇下来妥妥地吃顿年夜席,所以许多老人都称过年叫忙年,其意不言自明,而现在过年的东西商家都给你准备得好好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甚至年夜饭下馆子也成了司空见惯,前几年饭店年夜饭因此生意爆满,稍迟一点就订不到位子,要订也可以,但开价更高。只是这两年受到疫情的影响,许多人家不愿出门,但又另辟蹊径,学会了预先定制,通过外卖上门服务,把做好的一桌饭菜,直接打包送到自家的餐桌上,如此“不劳而获”,如此坐享其成,肯定不会有那种时不我待的匆忙感,既然没有行动中的风景,那也就肯定没有行动中的年味了。

    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家乡当年住的都是平房,一条边有七八家,“远亲不如近邻”,大家平时相处非常和睦,彼此也非常关照。过年时,免不了互相串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家有什么,他家有什么,高兴起来,大家还会聚到一起闹闹,你家出个烧猪肝,我家出个炒腰花,你家煨个鸡汤,我家烧个排骨等,百家菜,百家宴,百家吃,百家欢,不亦乐乎,何乐不为,而现在的城市里,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丛林,高楼大厦,巍峨挺拔,但各自回家,只会关门大吉,人们稀缺的相识机会,多半只能在穿梭往来的楼道里,相逢一笑也许就是认识的开始,但常常是擦肩而过,视而不见,同住一楼十几年不了解,甚至连对门都不认识,而一旦到了过年这个热闹的当口,旅游的旅游,回老家的回老家,整个楼道却反而变得冷冷清清,何来氛围?即便是社区间或组织一些活动,但许多人也裹足不前,更愿意待在家里,这样只能与电视为伴,吃了睡、睡了吃,如此反复,直至假期结束,有的人甚至一天都不下楼,他们自己不热闹,也感受不到热闹,自然会在对比中深感大城市的年味,比不上小城市里的热烈,每每对此感叹系之。

    记得当年我们家只有一台12吋的黑白电视,平时看看完全可以对付,但到了春晚这种万众瞩目的事情上,图像的清晰度、色彩的还原度以及声音的传真度,就显得不够格了。于是,我们早早地就与有大彩电的人家挂好钩,届时准备到他们家去蹭电视,这个人家倒也非常客气,知道周边邻居都会向他家靠拢,三十晚上早早地就倾其所有,把凳子呈扇形排开。早去的可以轮到好位置,迟来的就差点,最不堪的就是站在后排。好在一屋子人,氛围都是一样。大家边看节目边议论,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应该说,当年人们对包袱感应的灵敏度水平不一,有的已经笑得不行了,有的还不知为何而笑,这时就会有人自告奋勇地当起了“二传手”,对包袱的内容做进一步诠释,通俗易懂,一下就把气氛点燃,引爆全屋,有人笑过了一次,这次接着笑,没笑过的,刚刚取得真经,也会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直捂肚子喊疼。我对张明敏当年在春晚上唱的《我的中国心》印象颇深,记得他戴着个眼镜,穿个中山装,个子矮矮的,却很结实,一出场就不同凡响、器宇轩昂,更让人意外的是,从他的嘴里居然发出如此低沉的优美音色,而且歌曲一出口,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共情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春晚的视觉盛宴,人们可以选择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最初是跳舞、卡拉ok的比肩继踵,现在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甚嚣尘上,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带来了审美需求的色彩斑斓,人们自由切换的自主意识和选择能力也越来越强,即便是在看春晚同时,也不忘把手机抓在手中,只要逮着机会,就会不失时机地看上几眼,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

    其实对于年味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农耕文明的文化价值观,很多民俗、民风都是历史的积淀,日渐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也就是说,现如今,哪个地方对此表达得越明显、越充分,哪个地方的年味就越浓郁:有时是一条小巷子里的特色风情,有时是一条马路上齐刷刷的红灯笼,有时是高悬的中国结,有时是门前的“福”字贴,有时是一个个交互的压岁钱,有时是对未来充满期盼的红春联,这些浸润在博大精深传统氛围中的年味,是许多人从小到大、从大到老的记忆,早已被刻进骨子里的风景。

    图源:视觉中国

    今年的春节,年味在元宇宙的这一端也折腾出了另外一番景象。所谓元宇宙,指的就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是映射现实而又不同于现实的在线世界,虽然是刚刚开发的处女地,但同样是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特别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于这个由数字构成的通透世界,在这个春天里越发变得眼花缭乱。到这时有必要对这个时髦词做点解释,它最早来源于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数字世界,给现实世界中的人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赋予了一个虚拟分身,人们通过控制这个虚拟分身来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现在元宇宙对应着云游戏、VR等产业,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今年春节许多人利用数字接口、VR等科学技术,尝试着进入沉浸式体验的数字世界,切换成另外一种身份,兴致盎然地体验着第二种生活,品尝着一种新的年味。这也就证明,我们对于年味的理解,不能故步自封,应该与时俱进,要不断地吸纳、切换和接受新的内容。

    每每到了大年初一前后,越来越多的年味都生成在短信和微信里,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风起云涌、汹涌澎湃,大家都满怀深情互致祝愿,不管是至亲好友,还是泛泛之交,一声问候就是一种惦记,一次祝福代表一份心愿,这显然已与以往走亲访友的画风大相径庭,许多人深感失落,觉得年味有点淡了。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一种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年味却悄悄地变浓了。我们对互联网时代的年味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完全站在传统的角度,不停地讨论年味淡了的问题,而对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现代年味置若罔闻。过去快乐很简单,现在简单很快乐。我们要高度重视传统的年味,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不断发扬光大,也要能够置身当下,适应时代的发展,细细地咀嚼和回味那些更符合互联网思维的年味。

    在新春祝福的滚滚洪流中,许多人非常看重文字的力量和魅力,因为独特表述的文字总是伴随着具体的情感,发自内心的真诚要比同一模式的表情来得更有针对性和亲切感,但现在许多人都喜欢通用一个表情,满世界的群发,不管对象、不管需求、不管差别,一发了之,有时甚至自己也发混了,不知道究竟有没有发过,同样的表情还能一发再发,我就有幸一口气收到同一个人同一个表情若干次,究竟是他热情似火,还是心不在焉,确实不得而知。问题是大家都这样做了,你如果不跟上,也好像落伍了,自己也选择了几个比较漂亮的表情,也尝试着开始了祝福之旅,但好像效果不佳,事后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人对这种敷衍了事的方式无法接受,细细想想,这种以一对多的方式,隐隐之中好像确实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其实,身处这个时代,我们确实要理解便捷对于快节奏社会的重要意义。如果一点问候都没有,好像对感情太悭吝了,只要能发,就代表一种主动的问候。但关键是总要把问候的对象写清楚吧,这也是起码的尊重。要不然,让人们怎么接单呢?

    现在许多人深感年味不明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因为注意力分配不集中所致。今年恰逢家人身体不适,春节基本都是在医院与家之间度过的,对过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一味地忙于应付,未能发现身边的新颖和新鲜,就像在平常的日子一样,没有注意年味,当然也就品不出年味。要不是因为有次公交车坐过了车站,就连与大街上的年味也会擦肩而过,可当自己一下子置身于中国红之中,这才感觉到年味原来已经是如此地迫在眉睫。我们眼里看到的、耳里听到的、嘴里吃到的,到处都洋溢着扑面而来的过年感觉,可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去体会,这一切又都是围绕我们心里所想展开的,情之所系,情满人家,这也许才是年味的重头戏。举家团圆,是这时最简单也是最期盼的幸福,世界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哪怕是千里之外、风尘仆仆,只要能够回来,就是高兴的事,即便不能回来,哪怕是通过视频电话,大家济济一堂,欢乐团聚,其乐融融,兴高采烈,也会把共同辞旧迎新的氛围立刻拉满。

    图源:视觉中国

    记得在年三十晚上,回到家中,看到母亲在包饺子,如此熟悉的情景,忽然心头一热,又好像重回孩提时代。我赶忙过去帮忙,一起参加包饺子,过年的感觉一下子就从头到脚焕发了开来,变得神清气爽。我把每个饺子馅都塞得满满的,希望把所有的美好祝愿都包到里面去。按照母亲的要求,先把水烧开,然后再把饺子小心翼翼地放下去,待水再开后,又浇了几次水,看着在火热生活中一个个浮到水面上的生龙活虎的饺子,赶紧拿起漏勺,把它们连同儿时的记忆一起打捞了上来。垂涎欲滴虽早已按捺不住,恨不得立马就能狼吞虎咽,只是因为饺子刚出锅,太烫了,我们只好继续按部就班地鱼贯而入,但今年的饺子好像特别充满灵性,即便是到了肚子里,依然还有那种虎虎生威的意思。后来,我想了想,这是在吃的饺子吗,肯定是呀,这不明摆着吗,但可能也不全是,大家都明白,饺子代表着一种年味,这种年味的背后分明就是亲情,亲情的浓烈处肯定就是年味的井喷点。

    在过年的时候,诸如此类的富有仪式感的符号,都深蕴着情感的力量,说到底,情感才是年味的本质所在,对家人如此,对其他人也是如此。大年初一呼叫滴滴,碰到一位司机,当时就在我出发地附近,他打电话告诉我,因为单行线不能直接回头,希望我跑一段来找他,我说好啊!但也许是对地方不熟,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于是无奈中,只得请他绕一圈来接我,他对此很有意见,见面后便指点告诉我,就在近处,然后就是一通发泄,后来他觉得在大年初一如此数落客人,好像有失礼貌,也不太妥当,随后语气逐渐变得和缓了起来,当时我们都没吭气,看到节日还不休息,觉得他很辛苦,赚钱不易,对没有达成他的愿望,我所能做的就是表达歉意,这下他反而显得更不好意思了。我们也因此回到了互相理解的轨道上来,最终互道尊重,互致祝福。事实上许多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并不在事情的本身,主要是在于主观的不当反应,好像通过这件事,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变得更加清晰具体。我们知道,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不希望破坏这种祥和美好的氛围。通过这个用车的小插曲,更能彰显出“和为贵”的大文化。同样,我们在医院里,看到那些在节日期间还坚守岗位的医生和护士们,认真负责,和风细雨,细致体贴,一丝不苟,不禁心存感激,由衷敬意,所以年味,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也许就是从人与人之间格外地善解人意中挥发出来的,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那种温暖如春的感觉。

    许多年味表面上好像是淡了,而从深层次的角度看,却以另一种方式变浓了,这就是那些与史共存、与时俱进的不同景象。对于年味,我们不要总是用一种概念来命名和强调,要善于不断拓展,并收兼蓄。年味不仅有古色古香的古典感觉,也会有惊艳绝伦的现代时尚,不仅有琳琅满目的外在风光,也有汹涌澎湃的内在热情。对于我们来说,就要把握好手中的调控器,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不同的频道,可以看直播,也可以看回放,各取所需,美美与共。

    年味,就是希望每一个人都不负每一份美好。特别是今年新春与北京冬奥相遇,冰雪闪亮的中国年不仅提供了唯美浪漫、空灵简约的红色迎春曲,也奏响了玲珑剔透、风驰电掣的冰上欢乐颂。那种纯净的感觉,那种热烈的氛围,伴随着三亿人积极参与运动的冰雪情,好像让每一个生命,都能领略到从未有过的激情体验和高维瞬间,这个春节确实带来了全新的不一样的味道!

    作者简介:

    张永祎,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江南文化学者,曾受邀做客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文明之旅》栏目,讲授“梦里水乡江南镇”。著有《与我有约》和《水做的江南》等。系江苏省首届紫金文艺评论一等奖获得者。

    文⁄王振袢&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编者按 元宵节 年春节 汤圆 花灯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