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半年多来,校外学科类培训班规模被压缩。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纷纷转型,进入非学科类培训的素质教育赛道。然而,部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借假期之机肆意涨价、过度营销、制造焦虑,既背离...
“双减”政策实施半年多来,校外学科类培训班规模被压缩。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纷纷转型,进入非学科类培训的素质教育赛道。然而,部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借假期之机肆意涨价、过度营销、制造焦虑,既背离了教育的公益属性,又危害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日前发布的信息显示,寒假期间,各地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有关部门已对违法机构进行了严肃处理,培训费恶意涨价的部分也全部退还给了家长。
目前,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主要集中在艺术和体育两大领域,主要原因还是可以给孩子升学带来加分。在利益驱使下,以升学为目的的非学科类培训很容易走上学科类培训的老路。学科类培训机构短时间大量消失留下的市场空白,成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争抢的阵地,也成了滋生恶意竞争、肆意涨价等不良市场行为的“土壤”。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想健康发展,应该主动公开收费范围及项目标准,杜绝恶意提高价格,努力提供优质优价的服务,让公众感受到培训行业的公平诚信,维护行业形象。从长远看,关键是依法依规开展培训活动,不做虚假宣传,保障资金安全,履行合同按约收退费,加快走上规范经营发展之路。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并不是监管的法外之地。此前,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召开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头部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就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坚持正确培训方向、切实维护学生家长利益提出具体要求。除了规范收费、杜绝恶意涨价,更需要对“有照无证”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开展清查整治,绝不允许无证办学;还要根据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细分情况,制定相应的机构设置标准,从严审批办学资格。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