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其他地区>正文

    到了2050年,建筑工地将不再会有人类工作?

    :2022年04月14日
    扬子晚报网

    “到了2050年,建筑工地将不再会有人类工作!”4月初,南京工业大学“教授进中学”线上公开课通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直播平台全网开讲,南工大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齐玉军在课件里列出的观点“一鸣惊人”,并吸...

    “到了2050年,建筑工地将不再会有人类工作!”4月初,南京工业大学“教授进中学”线上公开课通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直播平台全网开讲,南工大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齐玉军在课件里列出的观点“一鸣惊人”,并吸引了大量网友的讨论。记者就此采访了齐玉军教授,他告诉记者,伴随着智能建造的普及,土木工程将一改“风餐露宿”的刻板印象,“通过智能建造等相关技术,我们可以像玩游戏一样做设计,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图源视觉中国

    “对于建筑工地的‘革新’,作出预测的人不是我,是英国最大设计、施工和资产管理集团巴尔弗·贝蒂(BalfourBeatty)公司,他们在《创新2050:基础设施行业的数字化未来》这份报告中,对未来建筑行业进行了10项预测,其中就包括建筑信息化技术、建筑机器人技术等内容。”齐玉军告诉记者,建筑业地位举足轻重,我国近年来在工程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很多大型工程不断呈现在世人面前,如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等。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行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大而不强”,人均产值低下,劳动力老龄化,管理水平落后等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智能建造,已成为大势所趋。

    齐玉军晒出了一组数据:统计显示,建筑行业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量很大,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CO₂,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1.3%;如果使用智能建造技术,与传统的建造技术相比,每年可以节约大量的生产资源、显著减少碳排放量。对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有了“智能建造”,未来的摩天大楼到底怎么盖?在我们过往的“传统印象”里,房屋都是由人工搭建的。给楼房打好地基后,建筑工人会一层一层把楼房造上去。基础结构造好后,建筑工人还得对房屋外围进行施工,使其成型。在这些步骤完成后,一栋楼房才“有了模样”。如今,建筑工地上将逐渐普及“造楼机”。

    齐玉军通过视频展示了造楼机的工作过程:在已经搭建好的房屋结构上,一个大大的“盒状”物件正在上下工作,这便是“空中造楼机”。它以机械作业、智能控制等方式,实现高层住宅现浇钢筋混凝土的工业化智能建造。一个明显特点是将全部的工艺过程,集中、逐层地在空中完成,因此形象地称其为“空中造楼机”。“这正是我们现在正在推进的‘中国建造2.0’的构想,让建筑工业化,借鉴类似汽车等工业制造的思路,像玩游戏一样做设计,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齐玉军说。

    在学术上,智能建造有自己的专门定义,它一般指的是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ICT)技术,与工程建造的全过程、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的新型工业化建造方式。“不仅是在建筑工地,我们现在还用上了造桥机、盾构机、挖泥船等大型建造装备。智能化与工程机械有机结合,构建了全新的建设生态。未来,建筑工地上也许真的没有工人了。”齐玉军笑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李海慧

    文⁄王振袢&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到了 2050年 建筑 工地 不再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