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人民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叶培建受聘“ 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作为学校航天学院院长他也始终怀抱师者初心寄语广大青年加入航空强国的队伍为实现中华民...
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
人民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叶培建
受聘“ 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作为学校航天学院院长
他也始终怀抱师者初心
寄语广大青年加入航空强国的队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接下来一起走进叶培建院士的事迹
听这一节意义非凡的“成长之课”
50载航天梦,一颗赤子心!
为国出力
“回国前有没有思想斗争?问这个问题是小看我了。要为国家出点力,我从来没有思想斗争过。”
叶培建出生于军人家庭。他的父亲入朝参战,冰雪交融,艰苦卓绝。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但他的父亲深知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叶培建从少年便立志学习工科,建设祖国。
后来,叶培建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学生,赴瑞士求学。留学日子里,他埋头苦读,瑞士风景优美、经济发达,这些都没有分散他读书的精力。1985年8月,获得瑞士科学博士学位后,叶培建便动身回了国。
叶培建坦言,“我心中一直有个情结,一定要为国家做点事情,爱国情怀在我这里,不是靠思想教育来的,是与生俱来的,是融化在血液当中的。我从来没有闪过留在国外的念头,因为我有奔头,要为祖国做贡献,也正因如此,不管国外多好,国内多苦,我也要回来!”
登月目标
“只要国家下决心,我们可以在2030年前后实现中国的载人登月。”
从“嫦娥奔月”到“逐梦火星”,叶培建已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50余载。他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嫦娥五号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
谈及让他印象最深的一次任务,叶培建回忆,在在他担任的第一个卫星发射总指挥。这次任务在上世纪90年代初立项,当时国家的技术基础、人员能力、科研条件与今天是比不了的。“有些设备零件,还是我们自己从无到有研制的,真是咬牙‘啃’硬骨头,一点点‘啃’出来的。”
2004年初,我国探月工程批准立项。周期短、任务重,有时是几十个小时的连轴转。年过花甲的叶培建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科研队伍,攻克了一系列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奔月的梦想实现,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第三座里程碑。
“我们要发展,就必须要靠创新,必须要技术上更强大。”这是叶培建始终秉持的理念。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成功落月。此时,针对嫦娥四号落在月球哪里的问题,出现分歧。有人认为,稳妥起见,应该把探测器落在月球正面。叶培建则提出:月球背面没人去过,嫦娥四号要迈出人类尚未迈出的那一步,“没有大胆创新,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走。”
2018年5月,随着嫦娥四号中继卫星“鹊桥”成功发射,团队心头最大的顾虑终于解决了!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代表人类首次软着陆月球背面。
中国人到底什么时候能登上月球?这个问题叶培建被问了很多次。他的回答延续了一贯的探索精神:我个人的主张是,中国人一定要去,你不去就没有发言权。“只要国家下决心,我们是可以在2030年前后实现中国的载人登月的。”叶培建说:“我们中国人站到月球上去。将来可能还有载人探小行星,载人探火星等。再远,我们将来还要探测木星,探测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争取往太阳系外去探索。”
为年轻人
“我的年纪我的身份,能为年轻人扛住很多压力,如果我不担责任,我不扛,他们的压力会更大。”
“我今年77岁,没有迟到过一次。”在空间技术研究院,叶培建的严谨出了名。尽管年过七旬,依然保持着极度的自律,还每天坚持走一万步。在今年2月北京冬奥会的火炬接力中,叶培建成为了火炬手之一,成功传递奥运圣火。他表示,好的身体素质十分必要,“有很好的身体才能实现你的愿望,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去做事情”。
“我觉得我的年纪我的身份,能为年轻人扛住很多压力,如果我不担责任,我不扛,他们的压力会更大。因此我只有帮助他们,支持他们的义务,不会给他们增加压力。”
事实上,叶培建一直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团队每位成员的特长、爱好和趣事,他如数家珍。谁取得了什么成就,他满是骄傲和欣慰。大家有什么弱项,他也了然于胸。
天问一号成功落火后,总设计师孙泽洲给恩师叶培建发来一段信息,叶培建始终保存着,一字一字念给记者听。“叶总,感谢您的培养和教导,每每我遇到困难,您都会为我撑起一片天空……您是我们深空团队的领路人,天问一路走来遇到很多挫折,您给予我们专业技术和帮助,也给予我们精神和士气上的鼓励,帮助我们挡住和屏蔽了很多外界的干扰……”
在众多的头衔与名誉中,叶培建始终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院长摆在前面。在航天学院,他提出第一个观点是振兴本科教育,第二个观点是教师要做好科研,在教学中不断注入、融合前沿知识。
他亲自开设本科生课程《航天工程技术》、《航天工程概论》,深入课堂、实验室、学生宿舍一线,给学生做报告、给青年教师上示范课;积极推进教学资源校企共享,从航天院所募集、共享近50套价值约数百万元的仪器科研设备投入一线教学。组织开展航天总师思政课程,给学生党员讲授“微”党课,并多次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中寄语南航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今天在年轻人心中播下航天的种子,也许明日就会多一位杰出的航天英才。”叶培建院士这样说。
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