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其他地区>正文

    “天舟四号”发射现场,有这样一群“追火箭的人”——

    :2022年05月11日
    扬子晚报网

    5月10日凌晨,“天舟四号”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全面在轨建造序幕拉开。在海南文昌发射现场,南信大校友杨昊与一群航天摄影爱好者一道,共同拍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从“嫦娥一号”的发射开始,杨昊就...

    5月10日凌晨,“天舟四号”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全面在轨建造序幕拉开。在海南文昌发射现场,南信大校友杨昊与一群航天摄影爱好者一道,共同拍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从“嫦娥一号”的发射开始,杨昊就一直在坚持“追火箭”,用镜头记录下中国载人航天迈出的每一步。他表示,陪伴中国航天的每一刻都意义非常。

    杨昊拍摄的“天舟四号”发射现场。

    追火箭的梦从“嫦娥一号”开始

    提到追火箭的经历,杨昊的眼睛里闪烁着不一样的光。13年前,父亲赠予他一套《中国国家天文》,书里所描述的这颗蔚蓝星球之外的世界,打开了他的想象之门,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书中有一张依据嫦娥一号卫星拍摄数据制作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杨昊总是能看上很久。

    2020年,杨昊在网上看到了一条“追火箭”的vlog——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视频里,观众们鼓掌欢呼、热泪盈眶,“追火箭”的发烧友们跨越山海聚集在一起,用手中设备记录下激动人心的一刻。“我才发现,原来电视机里的画面和那种震撼是可以身临其境地去体验的。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亲眼去看一次火箭发射。”

    杨昊平日里爱好摄影,大学几年里拍了不少照片,出门也总爱带着相机。看到了博主们拍出来的火箭照片和视频,杨昊也心痒痒,“干脆就试着把这两个爱好结合起来,带上相机去追火箭吧!”

    奔赴海南文昌,深入大漠腹地

    这几年,杨昊“追火箭”的脚步,从“嫦娥五号”一直延续到了“神舟十三号”,成为了西昌、文昌等多个发射基地的常客。

    拍摄火箭只能“one take”,绝对没有重来的可能。杨昊表示,“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的发动机和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都不一样,因此,拍摄的主要关注点在曝光设置上,要保证不要过曝,还想要保留火焰细节,还得防止废片的出现。”

    杨昊说,亲眼见证火箭发射能让他如此激动,一方面是终于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摄影融入了航天梦,另一方面是看到海滩上怀着同样热爱、不同口音的男女老少,和夜幕中飘扬着的五星红旗,“这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这是中国人的航天事业,是新时代的中国航天新征程。”

    “航天代表一个国家最高精尖的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强大的象征,但它又不是遥不可及的,火箭搭载的各种卫星载荷,早已以气象、导航等方式融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杨昊说,中国航天一次次创造奇迹,让他强烈地感受到国泰民安的自豪和继往开来的责任。

    想用镜头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航天

    追火箭的过程中,杨昊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航天摄影爱好者。他们一次次为了共同目标而奔赴、聚集,慢慢地,开始想要为中国航天事业真真正正地做点什么,给“追火箭”这件事赋予更大的意义。

    2021年4月,他们联合创立了青年航天摄影组织——SpaceLens云上天镜。作为“年轻人的航空航天泛科普自媒体”,SpaceLens已经拥有50余位航天摄影师,在发射、科普、直播、文创等方面展开创作,杨昊在其中承担内容摄影师、直播导演、创意策划、账号运营等工作。

    杨昊说,和大家联合创立SpaceLens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年轻人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次属于中国航天的高光时刻。“通过我们的画面,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航天,热爱航天科技,这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

    实习生  李佳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李海慧

    文⁄宋聪乔&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5月 凌晨 天舟四号 成功 发射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