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一过程被90后天体物理学博士...
北京时间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一过程被90后天体物理学博士、知乎答主刘博洋从距离400公里外的地面上记录下来,他自主开发光学追踪程序,经过40多次拍摄,留下了“天宫”空间站从核心舱,到土字型、L型、再到T型建设过程中极为珍贵的影像记录。
“我拍空间站的想法两年前就有了。”2020年在西澳大学读博时,刘博洋就对拍摄空间站产生兴趣,但是一直苦于没有现成的光学追踪程序可用,且只能观测国际空间站。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正式开启。今年3月,刘博洋意识到,今年将是中国空间站建设最为密集的一年,随着天舟三号撤离空间站,到天舟四号发射,神舟十四号发射,以及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的发射,“中国空间站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形态都可能不一样。”
他给自己下了个死命令,用十几天时间开发出了一套光学跟踪程序,让望远镜从地面自动捕捉400公里外高速运动中的空间站。
刘博洋解释,空间站过境时的移动速度高达每秒7.68km,相当于手枪子弹出膛速度的20倍,空间站每92分钟可以绕地球一圈,靠人力实现稳定跟踪几乎不可能。“如果望远镜定着不动,不到半秒钟就飞过去了,很难记录它的动态影像。”刘博洋需要通过自动控制程序,让跟踪装置自动识别出空间站,然后由望远镜捕获、跟踪、拍摄。
经过多次失败和调试,今年4月19日,刘博洋和好友第一次在河北衡水拍下了中国空间站高清影像,“相当于在400公里外拍到高速路上高速行驶的汽车。”此后,他更是40多次追拍空间站,记录下中国空间站构型变化的完整过程。
“现在我们中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很幸运能够作为天文摄影师,见证中国大航天时代的开始。”刘博洋说。
刘博洋将开发程序、追踪拍摄的过程记录下来,发布到知乎等各种网络平台进行科普,受到网友追捧,“看得我热泪盈眶,”“中国的创新进步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出现的。”不少网友如是评论。还有很多网友询问他,能否对追踪程序进行“开源”。作为科普答主,刘博洋称,“拍摄空间站的过程让我体会到,社会对于有目标有决心的人是非常友善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陶善工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