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拿出一章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
导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拿出一章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回顾过去十年,江苏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涌现出一大批典型案例和优秀人才,一起来看我省如何“苏”写科教兴国之路——
东南大学:
推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产教融合
一、以“导师组”和“项目链”为特色,构建校企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
整合优势资源,为本科生配备由一流学者担任学术导师、一线青年教师担任实践导师、企业专家担任创业导师的“导师组”。以“调研→开发→双创”三类项目为主体,构建课程项目、本科生研究计划项目、团队毕业设计的“项目链”。通过企业合作课题研究、优秀人才输送等,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邀请企业专家开展讲座)
二、以国家需求和产业前沿技术为出发点,更新专业发展规划。
汇聚国际一流专家、学校顶尖师资及企业顶尖专家,在传统学术交流基础上,增加“微·电沙龙”“鸿鹄大讲堂”“江苏省集成电路学会论坛”等特色活动,定期研讨本领域国家需求和产业前沿发展趋势,更新相关课程的讲授和实践内容,按年度调整专业发展规划。
三、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战略合作,构建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
打破“唯分数、唯名校、唯名企”的三唯思想,依托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平台,组建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华为班”,借助东南大学一流教学资源及华为产业背景,培养“精专业、强创新、重实践”的行业领军人才。贯通本硕博三层次,逐层递进,实现本硕博一体化培养,重点强化实践创新。
(组织学生赴企业参观交流)
南京农业大学:
科教融汇培养拔尖人才
实行“菁英计划”,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学校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成立“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资源环境科学菁英班”,全力推进“菁英计划”,本科期间体验完整科研流程,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未来生物学家计划——菁英班上海中科院实习)
贯通本硕博培养,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成立金善宝书院,制定《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书院人才培养实施细则(试行)》,推行小班化教学与跨学科学习、实行全员导师制。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推动全校本、硕、博课程体系贯通,构建本研课程互选互认的机制和平台,推动本研教育融合。成立“农业与生命科学博士生创新中心”,开展博士生创新技能培训,增强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多维度多途径搭建平台,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加强科研院所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中国新农科建设需要,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国家“农高区”和“农创园”建设,联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为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需要,大力推进农业教育机构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在中国新农科建设、科技和人才支撑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探索江苏方案、贡献江苏智慧、形成江苏模式。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南京工业大学:
配合多方优势,紧密对接社会需求
南京工业大学“2011膜产业学院”是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也是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2011膜产业学院依托学校学科优势,面向高性能膜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支撑,以化工学院和2011学院为校内人才培养平台,协同校外合作单位,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着力为膜全产业链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持。
(融合政府优质资源,新建江苏省未来膜技术创新中心)
产业学院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实施“筑梦化工 育英强梦”计划,为每位学生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构建科教融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实习实训及创新创业有机结合,培养学、研、用、创能力。面向“膜全产业链”的岗位需求,量身定制“课程链”,构建服务于膜“产业链”的全领域“人才链”个性化分类培养机制。
(“筑梦化工育英强梦”计划)
产业学院通过融合多方优势,对接课程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引导科研成果孵化落地;通过构建从“优质课程-优势专业-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教融合-创业型大学”的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全链条新路径;通过实施双方人员互聘,推行科研创新项目牵引,科研平台资源共享、项目联合攻关、技术成果孵化、创业培训服务等多元合作方式,助力合作各方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常熟理工学院:
产业学院推动全方位产教融合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建设产教融合课程教材
2018年,学校以牵头“全国部分理工类地方本科院校联盟(G12联盟)”为平台,组织发起《全国部分理工类地方本科院校联盟关于推进应用型课程教材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和示范推广。
二、持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学校成功探索了以专业认证和产业学院为抓手的双轮驱动专业建设新模式。累计有14个专业通过国际商科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师范专业二级认证。获批24个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和1个省级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入选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产业教授为医药生物技术学院学生讲课)
三、释放校企人力资源效能
学校积极探索人才聘用及交流发展创新机制,通过产业教授、特聘教授、课程教师等多种渠道,持续提升教师应用型教育教学能力。
四、培育优秀双创教育成果
学校持续完善双创教育体系,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整体提升。
(企业教师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学生讲课)
五、赋能苏州产业创新发展
学校围绕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向行业企业派驻博士小分队近百个,与地方共建技术转移分中心7个,服务企事业单位超过1300家。学校历时十三年,建成了与苏南产业布局高度吻合的10个现代产业学院,获批1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
来源: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常熟理工学院
编辑:黄心、王筱
审核:谢雨辰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