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其他地区>正文

    公布学生成绩排名的老师要辞职了,他做错了吗?

    :2018年06月04日
    腾讯今日话题

    近日,河南驻马店西平县一封小学老师的辞职信火了。这位老师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此前因为他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了家长群里,引发了部分家长的不满,被威胁告到教体局。结果老师竟为此事提出辞职。

    近日,河南驻马店西平县一封小学老师的辞职信火了。这位老师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此前因为他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了家长群里,引发了部分家长的不满,被威胁告到教体局。结果老师竟为此事提出辞职。

    要点速读

    事情的前因后果

    事情的前因后果,要从老师那力透纸背的满腹牢骚中去体会:

    新闻中,老师的辞职信

    新闻中,老师的辞职信

    这是老师发在群中的“道歉”

    这是老师发在群中的“道歉”

    这次老师确实做错了

    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知道,义务教育阶段真的不许搞公开成绩排名了。

    这个规定来自于教育部2017年12月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这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有很多重要内容,比如这些:

    “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不以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学生入学或升学的依据。不得提前招生、提前录取。”

    “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

    而非常重要,非常引人瞩目的是这条:

    “控制考试次数,探索实施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确定考试内容,对相关科目的实验操作考试提出要求。命题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注重加强对能力的考察。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其实在此之前,在减负指挥棒下,各地就已经纷纷下文,禁止教师以班级公告栏、家长微信群、班级QQ群及其他方式公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成绩及排名了。这次是终于在国家层面作出正式规定。

    从减少考试,到采取“等级加评语”评价,再到不搞考试成绩公开排名,都是坚持教育减负这个大方向的自然结果。

    现在,不公开排名已经是义务教育的管理标准,由不得老师随意执行。

    鲁迅留学日本的时期,是有成绩排名的,在142个同学中,鲁迅名列第68

    鲁迅留学日本的时期,是有成绩排名的,在142个同学中,鲁迅名列第68

    不公开排名今天在国际上是普遍现象,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公开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学生只能查询到自己的成绩等级,而不可能看到别人的成绩。

    二是不公开排名,可以防止后进的学生包括家长因排名而受到歧视,产生心理负担,造成伤害。这一点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同样有好处。

    但是看看河南省的教育实际,就能明白老师的怨气和网友的担忧从哪里来

    不公开成绩排名反映的教育理念,实际是不鼓励竞争。

    显然,河南的这位老师和一些网友对此都很不服气。有网友沉痛的说:别逼老师放弃你的孩子。

    众所周知,高考才是教育的真正指挥棒。看看今年各省高考报名情况,就可以明白老师和网友在担心什么。

    河南高考人数常居全国第一,近三年来,河南高考报名人数一直呈稳定上涨趋势。

    今年部分省区高考报名情况

    今年部分省区高考报名情况

    根据河南省招办通报,2018年河南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总人数98.8万人,较去年增加11.8万人,仍是无可匹敌的全国第一考试大省。

    今年全国高考人数较去年总数增加35万,光是河南考生增加人数就占到三分之一还多。

    由此可见河南高考的竞争激烈程度空前。

    2017年河南省86.58万报名考生中,本科一、二批次共录取新生26.9万多人。

    河南本省,仅有一所“一流高校建设”大学——郑州大学,和一所“一流学科建设”大学——河南大学。因为考生数量庞大,省外高校招录数额有限,分母远远大于分子,也导致了985和211高校的录取率很低。

    前不久,河南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还明确说明:

    “2018年,对于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不履行志愿约定的失信考生,当批次录取电子档案停止运转;录取后不入学,浪费招生计划资源,损害广大考生的利益,对录取后不入学实际就读等造成招生计划浪费的,2019年再次报名参加高考将限制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量,在实行平行志愿的各批次,允许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不超过2个。考生失信事实将记入其个人诚信档案,在普通高招录取中向高校提供,高校可以作为对考生品德衡量的依据,拒绝录取失信考生。”

    这就是河南学生所面临的实际。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不鼓励竞争的教育,不是“何不食肉糜”?

    回到排名的本质。排名,意味着竞争和正向激励,意味着公平、公正、公开。从历史经验看,排名有利于发现人才,促进良性竞争,培养社会向上的精神。

    压力和焦虑未必都是坏事,也注定是消灭不了的。而不排名,不鼓励竞争的教育却会令人不知不觉地忘记了刻苦学习的必要性。

    减少考试,不搞分分计较这些做法,对于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可能更不利。因为全面发展的竞争对于他们来说,显然难度更大,公平性本身也难以保证。对于大部分弱势家庭来说,唯有考试,排名才是立身捷径。

    以上这些都是对不排名做法的经典批评,也很可能是老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应当正确理解教育部要求的精神,政策并不反对成绩排名,而是禁止对排名进行公布,从实施上看,应当可以在保证不侵犯学生隐私的情况下,以适当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成绩的位置。

    文⁄宋聪乔&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近日 河南 驻马店 西平 一封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