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其他地区>正文

    教育部发文,严禁在高校推介非法集资活动!这份防范手册送给你

    :2018年09月05日
    微言教育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范非法集资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在秋季开学一段时间内,集中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严禁任何人、任何组织通过任何形式在校园内推介非法集资活动。

    1.jpg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范非法集资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在秋季开学一段时间内,集中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严禁任何人、任何组织通过任何形式在校园内推介非法集资活动。

      《通知》有哪些具体内容?随教育小微一起看。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地各高校要在秋季开学一段时间内,集中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充分利用学校课堂、校园广播电视、宣传栏、校园网、微信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合理的理财观念,提高广大师生对非法集资风险的防范意识,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责任自负”的意识,消除学生对“非法集资损失政府买单”的误解和不当期盼,引导师生绝不参与非法集资活动。

      二、加强日常监控,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各地各高校要加强校园秩序管理,严禁任何人、任何组织通过任何形式在校园内推介非法集资活动。定期开展非法集资活动排查,密切关注非法集资入侵校园的形式,警惕通过校园课堂、传单、微信朋友圈、微博、信息推送、熟人推荐等形式吸引学生参与非法集资活动。畅通校园非法集资举报渠道,鼓励广大师生对非法集资线索进行举报。一经发现存在参与非法集资苗头和活动,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防止酿成事端。

      三、加强沟通协调,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各地各高校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积极配合做好教育领域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风险排查、监测预警、案件查处、善后处置、维护稳定等工作。对已参与非法集资活动的学校和师生,要启动应急预案,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解释安抚、维稳化解工作,加强校园安全防范,避免事态扩大。

      各地各高校要在各自门户网站设置“防范非法集资”宣传专栏,做好防范非法集资公益广告片的播放工作。同时,参照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编写的《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参考提纲》,做好相应宣传教育工作。

    W020180905327898586931.jpg

           什么叫非法集资?有什么危害?大家应该怎样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

      随教育小微一起看《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参考提纲》。

      非法集资的定义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非法集资是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

      非法集资行为需同时具备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四个特征要件,具体为:

      一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是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四是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非法集资有哪些危害?参与非法集资损失如何承担?

      非法集资不可持续,犯罪分子通过欺骗手段聚集资金后,挥霍、浪费、转移或者非法占有,参与者很难收回资金,此外,非法集资严重干扰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极易引发社会风险。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

      非法集资人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我国《刑法》中,非法集资根据主观态度、行为方式、危害结果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构成相应的罪名,其中最主要的是《刑法》中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第192条集资诈骗罪。

      《刑法》规定,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犯集资诈骗罪,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非法集资有哪些常见手段?

      一是承诺高额回报。不法分子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非法集资人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集资参与人遭受经济损失。

      二是编造虚假项目。不法分子大多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开展创业创新等幌子,编造各种虚假项目,有的甚至组织免费旅游、考察等,骗取社会公众信任。

      三是以虚假宣传造势。不法分子在宣传上往往一掷千金,聘请明星代言、名人站台,在各大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广告、在著名报刊上刊登专访文章、雇人广为散发宣传单、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制造虚假声势。

      四是利用亲情诱骗。有些类传销非法集资的参与人,为了完成或增加自己的业绩,不惜利用亲情、地缘关系,编造自己获得高额回报的谎言,拉拢亲朋、同学或邻居加入,使参与人员迅速蔓延,集资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公众应该怎样防范非法集资?

      社会公众,如遇以下情形的“理财”“保险”产品,务必提高警惕:

      一是以“看广告、赚外快”“消费返利”为幌子的;

      二是以境外投资股权、期权、外汇、贵金属等为幌子的;

      三是以投资养老产业可获高额回报或“免费”养老为幌子的;

      四是以私募入股、合伙办企业为幌子,但不办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的;

      五是以投资虚拟货币、区块链等为幌子的;

      六是以“扶贫”“互助”“慈善”等为幌子的;

      七是在街头、商场、超市等发放广告传单的;

      八是以组织考察、旅游、讲座等方式招揽老年群众的;

      九是“投资、理财”公司、网站及服务器在境外的;

      十是要求以现金方式或向个人账户、境外账户缴纳投资款的。

    文⁄宋聪乔&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近日 教育部 办公厅 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防范非法集资有关工作的通知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