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其他地区>正文

    课间“加时” 快乐“加倍”——代表委员热议“课间15分钟”实践

    :2025年03月11日
    中国教育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春季学期开学,北京、安徽、甘肃等20多个省份开始实践“课间15分钟”。

    课间“加时” 快乐“加倍”——代表委员热议“课间15分钟”实践

    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小学,学生在课间比拼滚铁环。资料图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春季学期开学,北京、安徽、甘肃等20多个省份开始实践“课间15分钟”。

    “课间15分钟”将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哪些变化、如何让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1

    让“小作为”发挥“大作用”

    多地教育部门调整中小学课间作息时间,鼓励学校将课间休息从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这一调整看似简单,实则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重新制定课程时间,还涉及课程建设、场地安排、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化。

    在操场,滚莲湘、抖空竹、打陀螺;在国防园,匍匐前进、攀爬、玩吊索;在小农场,观察动植物生长,给孔雀、大鹅喂食、清理;在情绪杂货铺,与人工智能对话……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课间15分钟”精彩纷呈,孩子们各有所好,各得其乐。

    “这几年,我们基于地方特色、学校场域和设施状况,开发了融音乐、美术、劳动教育、科学、德育、体育等为一体的课程内容,系统设计了课间活动,让育人浸润无声。”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委员说。

    2

    让课间“有趣又有效”

    “课间15分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五育”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大载体,也是展示学校教育理念、管理水平和师生精神风貌的一扇窗口。

    “其建设难点在于让自发游戏升华为承载教育目标的有机载体。”在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督导室主任陈宏斌代表看来,当合作游戏消解了人际隔阂,校园才能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

    他建议,精心设计“五育”融合载体,让教育目标在游戏情境中自然达成,如在跳房子游戏中嵌入垃圾分类知识,利用课间进行速写写生,开发“校园植物养护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智能手环采集运动量、合作频率等数据,生成个性化发展方案。

    高金凤在走访调研中也发现,许多城区学校存在着学生人数多、专用运动场地不足等问题,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课间活动需求。

    “设计课间活动时要注重场地与项目的匹配性,还可以实施课程‘众筹’。”高金凤建议,如果学校空间较小,设计的项目可以偏向益智类游戏、手部的游戏;也可以与音乐等结合,设立校园小舞台、校园广播站等。在课程“众筹”方面,可以将“课间15分钟”活动列成项目清单,向家长和社区、场馆众筹,以缓解场馆资源、师资力量紧缺的问题。

    3

    让学生活动更安心

    课间本应该是快乐且充满活力的。此前,部分学校因担心学生课间玩耍时出现安全问题,要求学生课间不出教室活动。

    “因安全顾虑而过度限制学生活动,看似规避了风险,实则剥夺了孩子发展身体协调性、社交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机会。”山东省单县一中党委委员、副校长樊董伟代表说。

    交流中,一些代表委员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隐患排除方面,学校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校园设施,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应对突发情况的培训,设置安全巡视员等。在活动设计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体质特点,设计循序渐进的运动项目。低年级学生从简单的游戏和基础体能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具挑战性的运动;高年级学生参与团队合作类项目,培养协作能力和抗压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家校社协同,如学校宣讲并指导家长辅导孩子保障自身安全;与社区合作开展安全主题活动;邀请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等。(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胡若晗 梁丹)

    文⁄宋聪乔&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山东省 青岛 实验 小学 生在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