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校园欺凌、建设平安校园
  • 江苏自考报名-南京网络教育-教育培训--江苏教育黄页
  • 小宋通信商铺江苏移动手机套餐优惠多多
  • 司法考试 公务员考试 PHP教程 自考 注册会计师 会计证 统统免费下

提升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杜绝“代劳式”使用,教育部发布两指南

:2025年05月12日 新京报
分享到:

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

5月1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提升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推动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记者注意到,前者中提到,教育行政部门将分批设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鼓励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后者中强调,要避免学生的过度技术依赖,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

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记者注意到,《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下称《通识教育指南》)通过螺旋式课程设计实现从认知启蒙到创新实践的素养发展: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

如何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实践?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通识教育指南》提出将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科技、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有机衔接;在教学方法革新方面,大力倡导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互动实践等创新教学模式;在实践活动开展方面,鼓励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将人工智能教育与科技节、技术挑战、创新项目展评等活动有机结合。

在教学评价体系上,《通识教育指南》提出,依托数字技术记录学习过程数据,形成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成长档案。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鼓励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结果用于改进教学实践。

教育行政部门将分批设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升级优化现有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场馆向中小学开放。

社会企业在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扮演什么角色?《通识教育指南》中也给出指引。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发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将产业前沿技术与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向公众开放公益性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普及;鼓励企业依据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课程要求,研发适配性强、科学性高的教学工具与课程产品;开放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依托其先进资源,为中小学提供沉浸式、易实操的人工智能实践活动。

避免学生的过度技术依赖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应用普及、特别是以深度求索(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划时代的新要求。要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力度,在方法、手段、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求变,又要统筹各方力量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确保中小学生会用、善用、不滥用人工智能工具。

在此背景下,《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应运而生,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同时严守数据安全、伦理道德底线。

《使用指南》明确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三大类核心应用场景。第一类应用场景是促进学生成长。第二类应用场景是辅助教师教学。第三类应用场景是支撑教育管理。

同时,《使用指南》提出“分学段差异化应用”,强调避免学生的过度技术依赖。一方面,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

具体而言,《使用指南》明确,学生应避免在作业中简单复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内容;避免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参加考试与测验,不得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弊;避免在展现创造性或个性化表达的学习任务中轻易滥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丧失个人思考与观点;避免在未查阅高质量教材或权威资料前贸然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获取信息。

为保障学生隐私与数据安全,《使用指南》明确要求,严禁师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时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从源头上杜绝隐私泄露风险;各中小学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单”制度,经严格审核评估,仅允许符合教育场景需求且数据安全合规的工具进入校园使用等。

《使用指南》强调,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监护人,需积极配合学校,强化对子女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安全监管,严格防范孩子在使用过程中输入家庭住址、亲属信息等敏感隐私内容,同时警惕学生因过度依赖技术产生认知惰性、思维固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家长应科学合理地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引入家庭教育场景。

[我要纠错]
[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
关键词: 5月 12日 教育部 基础教育 教学指导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提升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杜绝“代劳式”使用,教育部发布两指南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