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讲述数位科学家的故事,带领同学们走进真实的科学家世界,感悟科学家精神。
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陆续开展。5月19日,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和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潘昕浓分别走进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怀柔分校和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通过讲述数位科学家的故事,带领同学们走进真实的科学家世界,感悟科学家精神。
5月19日,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启动,首日活动走进北京怀柔区两所中学。王潇 摄
史军讲述三位科学家的故事
“袁老曾经讲过,‘我的梦想很简单,我做过两次梦,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怀柔分校,史军为同学们讲述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屠呦呦发明青蒿素、钟扬在青藏高原收集种子库的故事。
史军告诉同学们,袁隆平一生都在为装满中国人的饭碗努力。“但是,填满中国人的肚子这件事并不是这么简单。”由于水稻在授粉上的特点——雌雄同花、自花授粉,一株稻穗上花朵和雄蕊极多,导致高产水稻杂交的想法一直未能实现。直到1966年,袁隆平提出了“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的想法。最终,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岛发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改变了中国人的餐桌。
文明古国为什么多出现在温带和亚热带区域?热带区域为什么没有成为文明诞生的摇篮?答案就在于热带地区的传染病。“在青蒿素出现之前,疟疾夺走了无数人的性命。”史军说道。
发明青蒿素的过程十分不易。屠呦呦受到古方启发,并创造性地选用乙醚代替乙醇作为溶解剂,终于获得了青蒿素。“许多科学的进步,就在一些细节上。”史军用生动有趣的科学家实例,给同学们诠释科学家精神。
植物学家钟扬则在青藏高原收集了4000万粒种子。“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有重大意义。如果有一天恐龙时代的小行星再次撞击地球,人类就需要依赖种子库恢复生态系统。这项工作实际上是为人类储存未来。”史军讲道。
史军为同学们讲述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屠呦呦发明青蒿素、钟扬在青藏高原收集种子库的故事。王潇 摄
同样作为植物学工作者,史军以亲身经历向同学们讲述了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好多人听到我要去野外,就以为是去游山玩水,其实真实的科研工作远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以采集种子为例,这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每一个物种需要采集8000粒种子,植株和植株之间要间隔20米,种群和种群之间至少间隔50公里……“钟扬曾说过,‘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抓一把就有200粒种子,最不喜欢的植物是椰子。’”
三位科学家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同学们,也让第一〇一中学怀柔分校的学生们对于科学家的形象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今天了解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也对科学家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在我看来,科学家精神就是面对困难不放弃、为了国家的进步而一直走在路上。”初三学生田海彤说道。
“希望今天能让大家知道科学家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直到解决宏大的科学命题,一步步地建起今天雄伟的科学大厦。”讲座最后,史军勉励同学们“希望大家即便日后不当科学家,也能以科学家精神作为指引探索世界真相的坐标。”
讲述古今气象,潘昕浓解密风云密码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些流传至今的俗语,揭示了奇妙的气象学规律。在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潘昕浓从古今气象讲起,向同学们揭秘了天气如何预测?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不准?等实用有趣的问题。
潘昕浓讲道,在原始社会,天气预报主要依靠占卜。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气象仪器的发明,则在汉代到达了小高峰。
如今,人们已经可以运用科技手段对气象进行一定干预。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北京上空有雨云,预报会有降雨,如果不进行干预,可能会影响开幕式的顺利进行。为此,气象部门向阴云发射火箭弹,成功实现消云降雨。
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不准?面对这一同学们十分好奇的问题,潘昕浓告诉同学们,进行气象预测需要进行大量的观测,通过观测数据总结规律,用数学方程描述风雨云的运动路线,再进行计算。
“相比于物理学、化学的很多实验可以在实验室完成,气象学则只能通过观测进行计算。一些‘蝴蝶效应’的发生,也会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潘昕浓告诉同学们,想要改进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就需要在观测上做到更加精密。近年来,通过观测仪器的进步,在北京冬奥会上,我们已经实现了百米级、分钟级的天气预报。
潘昕浓与同学们互动,讲述老一辈气象学家身上体现出的科学家精神。王潇 摄
潘昕浓还从中国近代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讲起,向同学们讲述了许多老一辈气象学家身上体现出的科学家精神。
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他说“只要是国家需要的,我就去做”;顾震潮开创了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工作,他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亲自上飞机做实验;陶诗言主要从事大气环流和天气动力学研究工作,长期的时间观测,让他逐渐掌握沙漠戈壁天气的变化规律,为核弹试验提供条件。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科学家精神作出全面概括。潘昕浓向同学们讲道,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希望同学们都能将这些科学家精神牢记心间,从科学家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
本次活动是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开展,北京市怀柔区科学技术协会为本次活动提供了大力支持。2025年,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将持续推出更多精彩的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推动科学家精神从科技界走向全社会。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