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以积极心理学为内核的公益实践,正用科学方法与人文温度,在这片土壤中搭建起一座心灵桥梁,让“幸福可触摸”成为现实。
“今天校长跟我说:‘最近天气太热,记得多喝绿豆汤降暑哦’;在食堂吃饭时同学悄悄给我夹了鸡腿;课间聊天时朋友认真倾听我的每句话”——贵州毕节一所小学的孩子们最近收集了不少这样的温暖瞬间。在“民盟烛光行动——新东方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公益项目”的引导下,学生们正在用记录每日“三件好事”的方式,培养发现幸福的能力。
从七星关区的搬迁学校到大方县山坳里的长石小学,3场骨干教师培训、22场教师团辅、3000余人次的现场参与,该项目让积极心理学的种子在儿童与乡村教师的心灵土壤中悄然萌芽。
当孩子们通过记录“三件好事”学会发现美好,当教师们在赞美他人的实践中重拾教育热情,这场以积极心理学为内核的公益实践,正用科学方法与人文温度,在这片土壤中搭建起一座心灵桥梁,让“幸福可触摸”成为现实。
当积极心理学遇见乡村教育
“我也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和你们一样感同身受。”2024年9月,毕节八中新改造的“幸福空间”里,孩子们正在上第一堂“积极情绪”示范课时,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出现在课堂上。面对孩子们惊喜的目光,他分享了自己在农村的成长经历,并提了三点希冀:保持积极心态、勤劳做事、养成不怕苦的品格。
这堂特别的课程背后,是新东方在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领域的持续深耕。2023年4月,新东方联合专业机构在甘肃发起“知更鸟——新东方乡村儿童心理关爱项目”,以教师培训为核心,助力当地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力量。为了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输送到更多地区,2024年7月,新东方与民盟中央合作,在贵州省毕节市发起“民盟烛光行动——新东方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公益项目”,新东方投入150万元,依托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的专业支持,引入“幸福学校”项目模式,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为师生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俞敏洪为毕节学生作分享。受访者供图
“民盟烛光行动——新东方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公益项目”以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团队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投入、积极成就”六大模块,引导师生进行“心理资本储备”,提升师生的心理韧性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这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计划,深度结合了毕节独特的地域文化、教育现状与师生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的专业积极心理课程、团辅践行活动和校园活动,将积极教育进行系统地渗透和融合,希望助力毕节市培养幸福学生、成就幸福教师、建设幸福学校,构建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生态系统。
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是该项目的重要参与群体。项目组为学校骨干教师定制了“阶梯式成长计划”:从基础的心理课设计与授课技巧,到进阶的团体辅导活动组织,再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培训,构建起一套可持续、可复制的积极教育模式,培育本土专业人才队伍,形成区域积极教育生态。
“心理团辅需要一对一地直接沟通、直接反馈,我们希望做深一点、细一点,关注到每个参与者的成长与变化。”新东方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晶瑶说道。为了保证实施效果,项目组选择了“小而精”模式,经过遴选,最终确定了10所学校加入项目,每校平均覆盖到150位教师,希望经过三年系统培养,让老师具备自我生长、自我赋能的内生力。
从学会赞美到传递幸福
“以前不好意思夸同事,现在终于学会大大方方给别人‘点赞’了。”当地一位老师翻开手机,屏幕上是她刚刚编辑好的对一位同事的赞美,并匿名发进项目组的邮箱。
这已经是她连续20多天向项目组投递“赞美盲盒”。虽然官方组织的活动已经结束了,这位曾在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老师,如今仍然在主动、持续地制作“赞美盲盒”,坚持每天挖掘一位同事的闪光点。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打断她,而是欣喜地收集和记录下来,并专门结集成册,他们觉得,这样的善意值得被收藏。
“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有缺点的,但从积极角度看,这些缺点可能正是这个人的优点,比如爱拖延的背后是高要求、追求完美。”为帮助老师训练正向看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进而构建积极自我和积极关系,项目组设计了“赞美盲盒”游戏,让老师们匿名发邮件,写下对同事的赞美和感谢,并把这些文字汇总,分享给学校全体老师。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郭和颖也会经常和当地的老师们聊一聊,“教师是教育中的核心角色,然而,他们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常常超负荷工作,容易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项目自去年7月1日启动以来,已在线下开展了3场骨干教师培训、22场教师团辅,参与教师数超过3000人次。在2024年秋季学期的“积极情绪”模块学习中,90%的教师参与了“21天记录三件好事”的心理学践行活动,超半数完成全程的“打卡挑战”。
“家长会很开心,全班就只有5个学生家长未到,还有两名家长自愿担任家委。”
“和恩师聊了很多,感觉自己又长大了许多。”
“好多心里话终于找到愿意倾听的好朋友了。”
“在许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班的合唱队形排好了,虽然唱得不是很好,但是学生站得很整齐。”……
这些生活碎片来自当地一位老师的“21天三件好事珍藏纪念册”。最开始,她还只是每天记录3件,慢慢地,变成4件,到了后面,她一口气写下7件,文字越写越长、开始附上插图,并配上两个省略号,“写不完,根本写不完”。
项目组细心做了精美的排版和装饰,并为每位老师都整理了这样一份打卡纪念册。
虽然打卡活动已经结束很久,“发现好事”和“赞美他人”成了老师们的习惯。“每天晚饭后,我都会回想这一天中经历的好事。我学会了静下心来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尝试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实践中的不如意,然后继续前行。”另一位老师对记者说道。她的记录是坚持“三件好事”打卡208天、赞美打卡68天。
改变从教师中间逐步蔓延到校园每个角落。一位参与项目的校长注意到,老师们不仅会跟师生表达善意和赞美,还会跟校园内的保安、保洁等工作人员表达赞美,整个校园氛围不一样了。
校长们自身的变化同样显著。让项目组颇为意外的是,一位校长受到启发,在自己的校园里“迭代创新”,在项目组“消极情绪处理器”创意的启发下,设计了“幸福银行”,把学生们做的好事兑换成积分,存入“银行”,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兑换橡皮、笔记本等小奖品……如今“银行存折”已成为学生最珍视的物品。
“涟漪效应”从课堂传递到家庭
“我最初接触这个项目,是北大汪冰博士讲授的《积极关系》和清华刘家杰老师讲授的《积极成就》。听课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吗?但过往似乎又少了些心理学专业理论指导,更聚焦在教学层面。”毕节当地一位参与项目的教师回忆起去年秋天那几次改变她教育认知的课程时颇为激动,在《积极关系》《积极成就》课堂上,这些长期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们,第一次系统接触到“积极教育”的核心理念。
“积极教育关注的是所有人,积极阳光的人多了,抑郁的人不就少了吗?幸福的家庭不就多了吗?”这位老师表达了对积极教育内核的认同。在后续课程中,清华王阿芹老师带领大家学习赞美身边的人,而刘家杰老师播放的“大脑神经元通过一次次尝试产生联结”的科普视频,更让在场教师深受触动——画面中拟人化的神经元如同两只小手不断尝试牵手,让老师们直观理解了积极实践对心理成长的意义。
“我开始不那么急着要求我的孩子、我的学生要如何优秀要考多好,我试着每天给学生、给孩子一张奖励贴或说一句鼓励赞赏的话,尝试每次课都给孩子们一些鼓励,我发现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孩子们的学业成绩也不差。”这位老师告诉记者。
为了让老师系统掌握积极教育的方法,并快速应用到心理健康课堂中,项目组搭建了“脚手架式”支持体系,为不同学龄段孩子设计了差异化的课程模块,甚至详细到课件的逐字稿,并配备了相应的音频和视频。
“原来一年级的孩子也能理解‘积极情绪’。”一位小学班主任老师还记得第一次给一、二年级学生上心理健康课时的忐忑。她按照项目组提供的逐字稿课件,引导学生认识愤怒情绪,没想到,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孩子们不仅能描述出“生气时像肚子里有团火”,还分享了“妈妈答应带我出去玩却失约”的委屈。
2024年年底,项目组到各个学校去,带着学生们一起开展记录每日“三件好事”的校园活动。学生们在卡片上写下“上数学课时,我主动回答了问题,还答对了,我心中开心极了”“我的同桌对我很好,每次有东西吃她就会给我,真的很开心” ……
学生记录每日“三件好事”。受访者供图
“哈哈,现在每天开心的事又多了一个,就是看孩子们的三件好事,他们真的太可爱啦!”一位老师说,近一年来,自己的幸福感确实提升了许多,并且发现自己的学生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在课堂上的微笑变多了,喜欢主动做出好的行为,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
更深远的影响发生在家庭层面。项目组也邀请了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给项目学校的家长开展了一场题为《如何帮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的家长课,家长们也参与到三件好事打卡践行、幸福班级建设中。
“可以让老师们建立起一些目标和意义感。老师幸福了,学生会更幸福;学生幸福了,家庭也会更幸福。”李晶瑶说道,这是项目组在设计课程体系时的初衷。
在心灵土壤里播种希望
“改变都是困难和痛苦的,但是只有改变,才会有机会收获真正的幸福。”据悉,在项目开展前期,项目组面向学校四年级学生和全校老师进行了心理测量,三年后,当这些孩子小学毕业时,会再做一次心理测量,从量表的角度观测孩子们的变化。
“实际上,心理项目是很难看到量化成效的。这个过程中,我们是观察者,也是记录者。”李晶瑶说道。
在项目实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看到,一些学校从最开始有一些顾虑,到愿意分享学校的数据变化、愿意分享他们的难处和诉求;有的校长在看到积极心理学带来的变化后,哪怕自己调到另一所学校后,仍在去推广这些教育方法;一位老师除了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试图把一些实践活动转换为亲子活动,帮助家长学习用积极的视角和方式去帮助孩子成长,全面改善家庭关系……“到现在,十所项目学校就好像一个大的幸福联盟,一个大家庭。”郭和颖补充道。
如今,项目组正在整理教师们的打卡纪念册。这些碎片式的记录,构成了项目最珍贵的 “成效数据”——教师职业认同感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增强、家长教育方式改善,虽然难以用精确的数字来衡量,却能从师生的眼神中感知。
李晶瑶告诉记者,项目的终极目标,是助力毕节培育本土的积极教育生态,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从“外部输入”变为“内在生长”。“正是因为有这些正面的反馈,我们觉得这件事是有意义的,是一个很微小、但有益的补充。”
“最终在三年项目结束后,项目校的教育生态会是什么样子?这三年又会怎样影响到师生们未来三十年的人生?对这些,我们都很期待。”李晶瑶说。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