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其他地区>正文

    从心理调适、习惯培养到运动,校长、教师建议这样拉满小学期待值

    :2025年07月15日
    新京报

    在邓春霞看来,当孩子走进小学,家长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孩子学会当一名小学生,其次才是如何去学习。

    9月1日,北京全市中小学生将迎来新学期,又有一批一年级新生将开启小学生活。家长该如何帮助“小豆包”适应小学生活?学校在做好幼小衔接上有哪些做法?“抢跑”拼音教学有无必要?近日,新京报2025“暑期高质量陪伴计划”系列直播第二场开启,聚焦“幼小衔接”话题,邀请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附属方家胡同小学书记、校长杨毅,北京市昌平二中教育集团育知学校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邓春霞,以及知名亲子咨询师晴天妈妈进行了探讨。

    “小豆包”上小学的不适应体现在三方面

    “万一孩子跟不上,不自信怎么办?要是一开始没有跟上学习进度,会不会越学越挫败?孩子会不会因为学习不行、没有信心,导致跟老师、同学的沟通出现问题?”家有三个小学生的亲子咨询师晴天妈妈表示,家长对于“小豆包”即将上学感到焦虑是正常的,一方面是担忧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等,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很多事情不确定。

    晴天妈妈以自己的孩子为例,上小学时,其中一个孩子赶上了“双减”,两个双胞胎则赶上了使用新教材,“这些都会在过渡期加重父母的焦虑,其实就是由于家长不了解情况而产生了信息不对称,所以才会焦虑。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没准备好,是父母没准备好。”

    “小豆包”上小学的不适应主要在哪些方面?

    杨毅提到,这种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方面,“比如饮食和作息的调整,小学时间管理更加严格,8:20上课,需要学生按时到校,早饭要在家吃。小学跟幼儿园的整体作息时间、饮食安排都不一样。同时,小学课间是15分钟,需要孩子们完成喝水、上厕所还要做好课前准备,这就要求孩子具备自己整理书包文具、独立上厕所的自理能力。有些小男孩的语言和精细动作发展晚于女孩儿,他们也会出现不适应。”

    其次是社交和情绪方面。“有的孩子会有分离焦虑,成为一年级新生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环境,认识新同学。有的孩子胆小内向,缺乏交往的自信,或者跟同伴产生小摩擦,这时就容易退缩。”

    第三是学习压力。“小学相对于幼儿园来说,学业任务是加重的。一节课40分钟,孩子的注意力一分散就坐不住。尽管学校是有过渡期的,但是相对来说课堂时间还是比较长。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全,写字慢、字迹潦草等等,都会让孩子出现焦虑不适应的情况。”

    晴天妈妈建议家长学会正视孩子之间的性别差异,“在同等情况下,女孩在幼小衔接阶段会更专注、更安静,更容易听老师和父母的指挥,配合度更高;相对来说,男孩会更加活泼。”

    她举例说到,有学校反馈可以通过一块橡皮看小学生适应得好不好,“有的孩子一个学期了橡皮还是完整的,有的孩子则已经用了几十块橡皮。所以学校也会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买花里胡哨的文具,以免干扰孩子的注意力。”

    杨毅也提到,年龄差距是家长应该正视的问题,“9月1日出生的孩子和第二年8月31日出生的孩子,这中间其实差了整整一年。”

    减缓有效衔接坡度,要从心理、行为能力、教学等入手

    记者注意到,就幼小衔接问题,教育部曾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幼小衔接到底要衔接什么?如何减缓衔接坡度?杨毅表示,做好幼小衔接、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主要从心理、行为能力、习惯和社交等方面入手,这样才是真正达到有效衔接。

    “比如在身心准备和适应上,要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有期待,每天都盼望着去学校,减少孩子对于陌生环境的焦虑。身体上的适应包括作息的调整,体力和注意力的加强。”同时,在生活能力和习惯培养上,孩子要能做到自己独立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物品,“建议家长们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一个小空间,让孩子自己负责这个空间的物品收纳整理。”

    杨毅还提到要在情绪表达上做好衔接,“孩子要学会遵守规矩,要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小学每个班都有三四十个学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这样才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最后要衔接的是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这不是指算术、拼音方面的知识,而是孩子的专注力,认真听别人说话,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这些才是需要花大力气去培养的。”“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家庭、学校的协同支持。家长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抢跑。”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杨毅表示,家长一定要信任学校、信任老师,有情况要跟班主任及时沟通,这样才能找到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晴天妈妈也建议家长和老师保持沟通,“尤其是既不拔尖儿也不特别闹腾的孩子,相对而言会不容易被老师看见。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多跟老师保持沟通,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态。把所有的问题放在跟孩子互动、跟老师互动的过程中去解决。”

    在晴天妈妈看来,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核心是让孩子能跟得上,“不要对成绩有过多要求,基础不落下就行。但是要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早睡早起的习惯、运动的习惯等等,以后家长就不用太操心,孩子会适应得很好。”

    杨毅提到,为了帮助“小豆包”们适应小学生活,学校会在一年级开学前设置“学前教育阶段”,孩子们每天到校半天,通过认识校园等各种实践性比较强的活动让孩子们慢慢熟悉校园,爱上读书角、游戏区,然后爱上学校。小学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还会有“大手拉小手”、各种节日活动等,帮助孩子更快适应校园生活,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小学生。

    “一年级第一学期,整体教学进度都会放慢,后面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加快步伐。”杨毅提到,小学的学科十分丰富,除了语文、数学,还有音乐、体育、美术、道法、劳动等各种课程,“各个学科的老师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真备课,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先坐得住,再听得进去。”杨毅特别提醒家长,一定要保证孩子的睡眠,只有休息好了才有精力去学习。

    家长首要目标是帮助孩子学会当一名小学生

    在邓春霞看来,当孩子走入小学、走进一年级,家长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孩子学会当一名小学生,其次才是如何去学习,“当然怎么学习是有技巧有方法的。”

    针对家长普遍关注的“拼音要不要提前学”的问题,有着多年带班经验的邓春霞表示,解决这个问题,要明白一年级开展拼音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什么。“大家可能已经感受到了,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是在变化的,跟80后、90后家长使用的教材是不一样的。现在语文教材的编排第一单元是识字,然后再是拼音,后面也会穿插着阅读和识字的内容。”

    邓春霞解释,语文教材编排发生变化其实是在告诉家长,拼音的核心是工具,“拼音是识字的一个拐杖。拼音本质是识字和正音的工具,能帮助孩子认识新的字,也能帮助孩子读准普通话的发音,尤其是一些方言地区的孩子,是需要借助拼音来纠正自己的口音的。”

    其次,拼音学习是为阅读启蒙做服务的。“学会了拼音,孩子们就可以自己独立拼读一些带拼音的儿歌、绘本故事,从听故事慢慢过渡到自己读故事,甚至给别人讲故事、读儿歌。这会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学好拼音是为了能与后面的学习进行衔接。“拼音本身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点,但是学好汉字、说好普通话的基础是拼音,识字、查字典、朗读课文都离不开拼音的辅助。”

    邓春霞提到,小学拼音教学是灵活多样的,“学校会充分考虑孩子入学的基础、年龄特点。在授课进度上是放缓的,在后面识字的过程中还会巩固拼音,所以大家不用担心拼音学不会、跟不上。”对拼音学习的难度要求也在降低。“不要求一下子就双拼音节、三拼音节都到位,孩子对拼音有兴趣了、能读出来了、能区分b和d、p和q就是很优秀的。”

    针对家长普遍关心的“上一年级前跳绳要达标”等问题,晴天妈妈表示,体育测试项目的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在孩子运动过程中帮助其树立信心,“不用跟其他人比,跟以前的自己比有进步就特别好。只要孩子培养好习惯,也有信心,就会越来越进步,状态也会越来越好。”

    家校联手帮助孩子完成小学生活过渡

    “家校携手才能帮助孩子顺利过渡。”邓春霞提到,帮助孩子提前建立对小学生活的期待很重要,“如果学校离家不远,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到学校周围转一转,让孩子初步认识学校。如果允许进校,可以参观校园;如果无法进校,可以通过学校的微信公众号,让孩子看看校园环境、了解学校里的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对学校的好感,让他们对小学生活有期待。”

    邓春霞还建议家长和孩子在家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小学上课、调整作息,减少入学适应的压力。可以利用暑假调整孩子的作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计划,这样等开学之后早上出门,他会自信地背着小书包开开心心走进校园。

    这个假期还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多夸赞孩子。“刚开始孩子可能有畏难情绪,觉得写字很难、拼音很难、跳绳也难,这个时候要多夸孩子,带着孩子一起来整理书包、陪着孩子一起学跳绳等等。”邓春霞提到,家长不要在假期里给孩子设计很多超前、很难的东西,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只要自己努力就能进步,要建立这种自信,“这比超前学习重要多了。”

    此外,邓春霞也提到小学生的分离焦虑,“刚开学可能有的孩子就会哭,要爸爸要妈妈要回家。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放学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也建议父母们在9月1日开学这一天,给孩子一点小小的仪式感,准时送孩子、准时接孩子。尤其是刚入学第一周第一天,一定不要晚接孩子,一定要准时接送,建立彼此的信任。这也有助于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

    杨毅建议家长利用暑假为孩子营造一个独立学习的小空间,方便孩子每天安静地读书、做自己喜欢的事,“等孩子上学之后,也需要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给孩子营造学习的氛围。”

    其次建议家长利用假期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亲子阅读,“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做。家长如果有意识地去读读书,孩子也会仿照家长的样子安静读书,每天要保证有10分钟到半小时的读书时间。”

    第三是锻炼身体,“小学阶段要求孩子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跳绳、游泳、各种球类等都可以。”最后杨毅提到,家庭成员间也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在孩子面前,就是一个声音。”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陈荻雁

    文⁄宋聪乔&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9月 1日 北京 全市 中小学生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