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教育动态> 其他地区>正文

    广西来宾:奖学重教成风化人

    :2025年08月25日
    光明网-《光明日报》

    广西来宾市推进移风易俗,通过励志奖学金和文明评选,弘扬新风,助力教育,改善乡村风气。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谢仁凤 刘永

    8月21日,广西来宾市象州县马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移风易俗树新风·励志奖学启新程”大学新生教育奖励颁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学子覃露才手捧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说:“这不仅是奖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句话,道出了16名获奖学子的共同心声。自2024年首次颁奖以来,马坪镇已有28户学子家庭接过这样的牌匾。这些牌匾像28面旗帜,悄悄改写着当地的风气——过去谁家孩子考上大学,村民见面先问“办多少桌”;如今碰面,总爱打听“孩子读什么专业”。

    “红白喜事新风尚,陈规陋习撵走光,不摆宴席不攀比,牌匾一亮人传扬。”马坪壮欢山歌队新编的山歌声里,藏着这股新风的密码。古德村村民孙丹的女儿韦玉娜今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她没摆一桌宴席,说起这事一脸欣慰:“用捐资助学代替大操大办,既让孩子脸上有光,又能帮到困难家庭,这才符合农村的实际。”

    变化藏在数据里。马坪镇移风易俗工作专班调研显示,90%的家庭说“宁愿少办一场宴,要供孩子读好书”。2025年,全镇婚丧宴席平均桌数减到20桌以下,省下百万余元,近七成变成了子女教育投入。大佃村更把“考学奖励”写进村规民约,和“简办红白事”“拒绝高额彩礼”一起,成了文明家庭评选的“硬杠杠”。

    “儿女录取上名校,铜鼓纹里藏傲骄,铺张陋习抛开去,马坪儿女志气高……”颁奖现场,自治区级“壮欢”山歌传承人覃西标领唱起来,市级传承人秦学依跟着打节拍,把气氛拉满。这支歌队带着《牌匾的故事》《读书最光荣》走遍12个村屯,在歌圩、晒谷场把文明唱成乡音。

    移风易俗的春风吹遍来宾乡村。8月19日,合山市岭南镇石村村村委大院里,7名大学生接过励志奖学金。村党总支书记盘宏斌站在人群前说:“用集体仪式代替各家摆宴,让大家多想想教育本身,少些攀比浪费。”话音刚落,掌声热烈。

    这样的场景,在来宾俯拾皆是。兴宾区社头村制定《灵泉奖学基金管理办法》,考上不同高校分获5000元、3500元、2000元奖励;忻城县遂意村教育奖励基金会33年没间断,累计资助1219人,发奖216万元;金秀瑶族自治县联合公益组织,6年帮了18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投入约600万元。

    “一个村学风浓,村风民风肯定差不了。”来宾市文明办主任黄良忻告诉记者,马坪镇和石村的故事不是偶然,现在崇学尚学已成全市的一种风尚。

    近年来,来宾深挖“耕读传家”的时代内涵,靠“组织筑基、多元聚资、精细运作、风尚引领”四招,让教育帮扶与乡风文明深度融合。如今,这里形成了“物质激励精准、崇学尚教成风、人才反哺有劲”的良性循环,实现了从“物质助困”到“精神铸魂”、从“个体激励”到“乡风重塑”的变革。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5日 03版)


    文⁄王振袢&发表于 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光明日报 记者 光明日报 通讯员 刘永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