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就像织布,一梭一线都要扎实。我们织的不仅是服装,更是中国体育的未来,是科技与美学交织的梦想。
“这面料挺好,比较密实,也有速干功能,挺像样!”8月27日下午的一场急雨让空气变得湿冷,在北京服装学院服装科技研究院的一间工作坊里,刘莉正带领团队紧锣密鼓地推进一项新任务:为中国北欧两项队研发备战装备。当路过一个身着样衣的人体模特时,她驻足片刻,指尖轻轻抚过织物表面,便立刻下了判断。
刘莉是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服装科技研究院院长,这份笃定与从容背后是一位科研工作者近三十年的专业深耕。“这些判断都是基于积累的经验,我在运动服装这个领域十几年,一眼就明白他(运动员)要的是什么。”刘莉的话语中带着身经百战的笃定,常年积累的专业经验让她可以瞬间判断出材料的特性,而她的经历则是一段用智慧与汗水编织的跨界传奇。
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服装科技研究院院长刘莉和其团队设计的冬奥服装。 受访者供图
从“跟跑”到“领跑”,为中国运动员打造“科技战衣”
“知识一定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我也是从(山东省)小县城出来的,我们凭什么改变自己?是通过一点点积累打开世界、见识世界,通过国家的培养、单位的培养武装自己,获得更高的素质,再把自己的光和热散播出去,影响更多的人。”提到自己昔日的求学时光,她眼神中闪着光芒。
1994年刘莉考入大学时,纺织服装业正处于低谷期。“(20世纪)90年代对纺织业实施压锭政策,行业不景气,很多人认为这是‘夕阳产业’,但我始终相信,任何行业都有其价值。”多年潜心求学后,刘莉走上了北京服装学院的讲台,“高中时对世界充满了各种幻想,当时便立志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刘莉的志向始终如一,从“纺织之光奖学金”到“纺织之光优秀教师”“纺织之光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路走来,她获得无数奖项。
刘莉坦言,初上讲台时深感“知识储备不足”“没那么自信”,遂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开启学术深耕之路。从东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到康奈尔大学,刘莉用了十年时间到处求学,更好的科研平台启发了她的眼界也锻炼了能力。回国后,她在北京服装学院建立了与运动人体工学相关的实验室,逐步接触国家运动队,这些经历为她今后打破冬季竞技项目比赛服依赖进口的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规则在改写,我们必须跟上。”刘莉坦言,国际滑联(ISU)近年来不断收紧服装标准,对科技研发提出更高要求。例如,短道速滑比赛服需兼顾防护与减阻,团队通过数百次风洞实验,最终采用新型复合面料,将气动性能提高至世界顶尖水平。这种“科技赋能”,使中国运动员的比赛服科技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些成果是她带领团队在攻克冬奥“战衣”过程中实现的。
工作中的刘莉。 受访者供图
备战冬奥会,将实验室科技转化为赛场利器
“第一次样衣提交”“收集意见准备”“批量交付”“队员试穿意见”“赛前需求跟进”“赛事保障”……在北服科技研究院一层会议室的墙壁上,一张巨幅“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雪项目国家队装备研发保障时间表”几乎铺满半面墙,每个运动项目的服装设计及时间进度均精确到日,从中可以窥见这一设计工作的严谨性和紧迫度。这张让刘莉无数次焦虑、压抑、委屈的时间表如今成了她的宝贝,“舍不得扔”。
刘莉与冬奥会的结缘始于2018年北京冬奥周期,回想起和各大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员们一同备战奥运会的时光,刘莉仍然感慨万千。她认为,奖牌背后实际上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科学家也是赛场上不可或缺的“运动员”之一。作为运动人体工学领域的专家,她带领团队深度参与21支国家队的科技助力工作,与国内外运动品牌紧密合作,将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为赛场上的竞争优势。
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就要自主研发,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速度类项目运动员更快”,核心问题是提升紧身连体服的空气动力性能,降低风阻。仅速度滑冰这个项目,她和团队就在风洞里吹了500个小时,验证哪些工艺、款式、面料是最好的组合。“全部速度类项目的比赛服,我们在风洞里做了1300个小时以上的数据,每件衣服都是在风洞吹完的,这些数据让大家心里踏实。”
国际赛事上对运动队服的要求也非常严苛,比如在跳台滑雪项目中,比赛服需严格贴合身体,国际滑雪联合会(FIS)对于比赛服装制定了严苛的规则,以免运动员借服装的滑翔优势获胜……刘莉强调,一旦赛服不合格,则将面临禁赛风险——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都是横在科研工作者头上的一把利刃,不能让衣服影响运动员参赛资格。
刘莉参加九三阅兵观礼。 受访者供图
在刘莉的回忆中,备战冬奥会期间压力一环扣着一环,冬奥会比赛首日是备赛压力最大的一刻。2022年2月5日下午,在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项目中,赛场上,中国短道速滑队武大靖、任子威、范可新、曲春雨、张雨婷组成的团队奋力拼搏;赛场下,刘莉和团队成员们全神贯注,2分37秒348!中国队摘下首金!“哎呀!那一刻,三年的压力和委屈都释放了。”刘莉回忆,当时在赛场后台忍不住落泪。
找到“科技与美学”的平衡点
除了竞技装备,刘莉团队还关注运动员的全方位保障。从高性能训练服到睡眠材料,从面料选择到人体工学设计,她对每一个环节都力求极致。雪上项目日常装备需兼顾保暖与轻量化,团队层层筛选,集结行业优势资源,力图将最优质的材料以及设计提供给国家队;雪橇项目的包装材料则采用轻量化抗冲击设计,为运动员提供安全保障。正如刘莉所言:“我们的目标是让运动员毫无后顾之忧地踏上赛场,装备就是他们的‘第二皮肤’。”
在刘莉的实验室里,理工背景的工程师与艺术背景的设计师并肩作战,共同绘制服装设计图。“虽然每一次备战都时间紧迫,但我们的目标不变——让科技与美学在赛场上完美融合。”在花样滑冰比赛服的研发中,刘莉团队与运动员反复磨合,找到了“科技与美学”的平衡点。
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运动员对服装的思考方式。之前,团队认为比赛服应尽可能重工、色彩夺目,但运动员却要求增加色彩的灰度、降低装饰性。通过数据分析和运动队的深入沟通,她了解到,一方面白色冰面会增强运动员的“焦点效应”,低纯度色彩的考斯滕一方面传递出东方美学韵味,同时也让运动员与考斯滕相融相合。无数个细节化的处理让中国花滑选手的赛场造型惊艳世界。为隋文静韩聪组设计的比赛服被国际最大主流花滑论坛Golden Skating评为“最佳比赛服”(Best Costume),彭程还在冬奥赛时发来被采访录音“外国选手赞扬我的比赛服真好看”。这也印证了刘莉的观点:“设计不是天马行空的艺术,而是基于科学规律的美学表达。”
刘莉还将科研延伸到产业合作中,她主导建立了高校、企业、国家队三方协作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也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服务大众健身需求。
鼓励学生“志在长远”
“设计学是交叉学科,需要工程思维与艺术审美的深度融合。”从讲师到长聘教授,再到研究生院院长,刘莉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己任。尤其是在奥运会备战期间,她带领学生深入国家队基地,在风洞实验室与运动场之间来回奔波,培养出一批兼具科研能力与实战经验的年轻学者。
“跟随我们团队训练的研究生、年轻教师们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历练,我敢说从我这里走出去的,都是科研过硬的人才。”刘莉的手机里,存着她和学生们的聊天记录,好多是昔日的学生汇报近期生活,“老师,我又涨薪了”“老师,我又升职了”,在换手机时,刘莉没舍得把这些承载无数欢乐的内容格式化。
刘莉和她的学生们。 受访者供图
看到学生们在岗位上能够发光发热,刘莉在自豪的同时也会鼓励他们“志在长远”,“先出去两年看看,了解了解社会,欢迎你回来读博士”。讲台上,刘莉重在启发学生思考,每次备课她都会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结合,让同学们深刻理解“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解决真实世界的真问题”。
如今,刘莉的教育理念已开花结果。她的学生中,多人考入顶尖高校深造,或在企业成为技术骨干。她鼓励学生摒弃对“热门专业”的追逐,选择有深度、有交叉性的基础学科:“行业冷热是周期性的,但扎实的专业能力与跨界思维,才是应对未来挑战的核心竞争力。”
面向米兰冬奥周期,刘莉的科研脚步从未停歇。她将目光投向更具挑战的领域:冰雪装备的智能化升级、可穿戴设备的运动监测、环保材料的研发应用……“每一次突破,都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一步。”她深知,科技竞争的本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而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培养能够站在国际前沿的创新人才。她坚信,未来的设计学将更加“无界”——科技与艺术不再割裂,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中国故事将通过创新设计走向世界舞台。
采访结束时,刘莉带记者参观实验室内的运动员队服,每一件队服都在述说她和学生们的独特故事,“科研就像织布,一梭一线都要扎实。我们织的不仅是服装,更是中国体育的未来,是科技与美学交织的梦想。”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