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缤纷校园> 其他省份>正文

    首都师大教授莫伯峰:深耕“冷门绝学”,用AI破解甲骨文密码

    :2025年09月09日
    新京报

    每次发现一片新缀合的甲骨,或破解一个疑难字,那种发现的喜悦,足以抵消所有枯燥。

    借助AI技术,甲骨上残缺的裂纹逐渐闭合,模糊的文字显现在眼前……这是一场与三千年前的古人的“对话”,也是一场智力冒险。每发现一片新缀合的甲骨背后的文字密码,为“冒险者”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都是无以伦比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莫伯峰就是这样一位“冒险者”。

    “目前已经发现的不重复的甲骨文单字已经有4000多个,如果你想从事这份研究,认识这些字是基础,还要知道每个字的古代意义。”8月15日,在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的会议室,莫伯峰将自己钟情的甲骨文研究娓娓道来。

    莫伯峰的研究主要围绕“甲骨刻辞字体分类”展开,即根据字体把甲骨文细分为几十个类型,这是他在甲骨学领域的专长。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古文字研究中的应用”是他重点关注的领域。

    miaochx2025992259532687007.jpg

    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教授莫伯峰专注“甲骨刻辞字体分类”研究。 新京报记者郭延冰 摄

    从文学到古文字,学术道路的抉择与坚守

    甲骨文是中国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系统,又称“契文”或“甲骨卜辞”,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用于王室占卜记录。

    从形态各异的小乌龟摆件到小黑板上随手写下的学术思考,在莫伯峰的办公室里,随处可以看见他对这一神秘文字的热爱。因为甲骨文是非常珍贵的文物,珍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内,莫伯峰手头没有刻着甲骨文的真迹。在采访时,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不到拳头大小的盒子,里边珍藏着一片商代骨片,“可惜上面没有文字”,莫伯峰话语中带着一丝遗憾。

    莫伯峰的学术转向,源于对语言“确定性”的追求。本科就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时,他曾沉浸在文学的诗意中,坦言自己也曾是一个“文艺青年”,但后来逐渐发现,“文学的阐释多元而开放,而语言学的研究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这种确定性更让我着迷。”因此,莫伯峰在研究生阶段便转向古代汉语,研究汉字构形与演变,尤其是“会意字”的形成机制。

    miaochx2025992259532687008.jpg

    莫伯峰收集了形态各异的小乌龟摆件。 新京报记者郭延冰 摄

    会意字是汉字六书造字法之一,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的含义来表达新意义。莫伯峰用“取”字举例,它由“耳”和“又”组成,之所以有抓取的含义是源自古代的“战争文化”,“古人打仗时为了记录战功,会把败者的耳朵割下来,‘又’表示一只手,手拿着‘耳’,就构成了‘取’这个字。”莫伯峰的硕士论文聚焦《说文解字》中的会意字进行研究,却遭遇了瓶颈:如何确定这些独体字的本义?答案指向了更早的文字形态——甲骨文。

    “要理解会意字的构形逻辑,必须回到甲骨文时代。”莫伯峰解释道,若不了解甲骨文的字形,仅从后世字形推导,极易误解其本义。这一认知促使他在博士阶段转向甲骨文研究,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黄天树先生,从此与甲骨文结下不解之缘。

    访谈中,莫伯峰还分享了一个令他自豪的发现:甲骨文中的“羔”字。传统观点认为“羔”字表示小羊之义,但他在一片甲骨上首次发现了甲骨文的“羔”字——从羊从火,表示祭祀用的烤羊之义。“我推测这才是‘羔’的早期含义,下部四点代表用火炙烤,而上部羊的姿态是倒悬状,符合古代祭祀中‘献牲’的仪式。”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甲骨文字库的空白,更印证了文献记载的祭祀习俗,展现了古文字研究“证经补史”的价值。

    首次实现人工智能批量缀合甲骨

    在莫伯峰的电脑上,一幅幅甲骨拓片图像在人工智能模型的辅助下逐渐拼合,仿佛古老文明的碎片在数字技术的魔法中重新焕发生机。这也被称作甲骨缀合,将本属同版的甲骨碎片,依据形态、卜辞等信息拼接在一起,尽可能恢复其本来面貌。

    访谈中,莫伯峰详细解释了甲骨文研究的基石——“缀合”与“补合”。甲骨文自1899年被发现以来,历经战乱流散,十数万片甲骨分散于全球各大博物馆,许多已成残片。研究者需通过“缀合”将破碎的甲骨重新拼接,通过“补合”将不同收藏者制作的拓片整合为最完整的图像。这一工作传统上依赖人工比对,耗时费力。例如,某片甲骨可能分散在中国台湾、北京、加拿大等地,研究者需翻阅数万张拓片,寻找形态、纹饰的契合点,全凭个人经验和脑力记忆,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过去做缀合,就像拼一张巨大的拼图,但碎片数量以万计,且很多缺失关键部分。”莫伯峰举例说,“比如一片甲骨在中国台湾,另一片在加拿大,研究者可能耗费大量时间才能把二者联系起来。”这种困境,直到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才迎来转机。自2019年起,莫伯峰便提出用计算机缀合甲骨作为“甲机会”的实验项目,2020年与河南大学联合研发软件“缀多多”,在甲骨学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工智能批量缀合甲骨。

    miaochx2025992259542687009.jpg

    莫伯峰会将自己的思考随时写在办公室的小黑板上。 新京报记者郭延冰 摄

    今年暑假,他专注于一本补合书籍的撰写,其中涉及的新研究成果是基于他的团队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开发的AI模型Diviner获得的。通过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技术,该模型能够自动比对数十万张甲骨拓片,识别出同一片甲骨的不同拓本,进而将不同拓本取长补短合并在一起。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极大提升了效率,更补合了数百组此前残缺的拓本。“AI能识别人类难以察觉的细微特征,比如裂纹的弧度、字体的笔触角度,这些都为补合提供了关键线索。”莫伯峰展示了一张补合后的甲骨图像,原本残缺的文字连成完整的卜辞,揭示了一场商王出征的史实。

    面对AI技术对传统研究的冲击,莫伯峰持开放态度,“AI不是替代学者,而是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他强调,人工智能在材料处理层面的优势无可比拟,但解读文字仍依赖学者的历史与语言学素养。例如,AI模型能识别字形相似性,但无法理解卜辞的语法结构和历史语境,这需要学者介入阐释。

    在“冷门绝学”中坚守“热望”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三千年一脉相承,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莫伯峰曾经撰文用“寻宝”“探秘”两个词形容自己的科研日常。

    所谓“寻宝”,即通过技术手段复原甲骨文的原始样貌,将散落世界的文化珍宝重新聚合;所谓“探秘”,则是破解文字背后的历史密码,探寻商代社会的真实图景。他认为,看似枯燥的学术工作,实则是一场与古人对话的智力冒险。“当我们书写‘雨’字时,仍能看到甲骨文中雨点垂落的形象;‘宗’字中的房舍与祭台,延续着古人‘敬天法祖’的观念。这种文字与文明的共生关系,是中华文明韧性的见证。”莫伯峰认真地说道。

    从2008年攻读博士至今,他已在甲骨学研究领域耕耘近二十年。谈及坚持的动力,他笑言:“每次发现一片新缀合的甲骨,或破解一个疑难字,那种发现的喜悦,足以抵消所有枯燥。”正是这份对知识纯粹的热情,支撑他在“冷门绝学”中持续深耕。

    miaochx2025992259552687010.jpg

    莫伯峰临摹甲骨以及上面的文字。 新京报记者郭延冰 摄

    2020年,钟芳蓉以高考676分的优异成绩选报了北大考古专业,当时她的选择曾引发网络关注。“很多人会觉得进入考古专业就和赚钱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但赚钱的目的是什么?赚钱只是一个手段,根源是用钱实现对你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研究的东西本身就对我很有意义了,我每天都看着它,不断思考,我很满足,这是与钱无关的直接意义。”在莫伯峰看来,尽管甲骨文研究、考古研究长期面临人才短缺、资金有限的困境,但是“只要文明传承的需求在,甲骨文研究就不会冷。每一片甲骨的拼合,都是对文明记忆的修复。”

    莫伯峰常常用兴趣和热爱激励自己的学生们。“甲骨文研究的意义,在于证明我们从何处来,也指引我们向何处去。”但是,对于那些想跟着他做研究的学生,他做的第一件事反而是先“劝退”。“在我这里,你不认全4000多个甲骨文字是不行的,不仅要认识字还要知道他的意义,这就像学英语一样,你不背单词是不行的。肯定要下一番苦功,看书学习是一个苦差事,研究这个又赚不了什么钱,如果没有兴趣,来我这里做什么呢?”

    正因如此,没被“劝退”的青年学生们在研究中往往是兴趣盎然的,他们会为一片甲骨上为什么会有“其”字而展开头脑风暴,得出新的学术结论后又欢欣鼓舞。莫伯峰鼓励年轻学者在深耕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勇于尝试新技术、新方法,例如通过建立甲骨文数字数据库、开发智能识别工具等,推动学科发展。这种理念已在其团队中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多名青年教师成长为领域内新生力量。

    访谈尾声,莫伯峰展示了一份最新成果:利用AI技术复原的商王田猎卜辞。残缺的裂纹在数字模拟中闭合,模糊的文字逐渐清晰,显现出“王田于某地,获鹿十”的记录。“你看,三千年前的王侯行迹,就这样被我们‘看见’了。”他的话语中带着学者特有的谦逊与激动,“我们所做的,不过是让文明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借助 技术 甲骨 残缺 裂纹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