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一封封家书中不仅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也有“报喜不报忧”思念家人的朴素情感。
一张泛黄、布满折痕与白色斑点的老照片,连同三封分别于1939年、1940年和1941年从山东费县与江苏盐城寄出的家书,正静静地陈列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的展柜中。这些珍贵的信件,出自老红军裴超之手,写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9月15日,裴超家书的捐赠者——裴超的侄子裴久诚,站在透明的展柜前,注视着这些曾在家中珍藏八十多年的家书,“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这些家书,了解老一辈革命战士是如何生活、学习与战斗的。我们今天的和平盛世,来之不易。”与此同时,裴久诚也在计划,有机会要带家人一起再来看一看这些家书。
裴久诚站在透明的展柜前注视着前不久捐赠的叔叔裴超的家书。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裴超家书只是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丰富馆藏中的一个缩影。据悉,该博物馆目前收藏家书逾八万封,时间横跨明末清初至二十一世纪,其中以晚清民国以来的普通人家书为主体,涵盖红色家书、抗战家书、廉政家书、军旅家书、知青家书、两岸家书、海外家书、抗疫家书等多个类别。
二十年征集了八万余封家书
“1932年10月3日,来自四川内江的两个青年,周平民和周健民兄弟俩,携手走向察哈尔抗日前线,到内蒙古的时候,给父母亲写了一封家书。”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常设展厅里,该馆副馆长张丁说道,从家书中能看出来,当时两位青年面对祖国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状况,挺身而出,先是奔赴上海参加了抗敌决死团,又随着决死团奔赴东北抗日前线,最后弟弟周健民不幸牺牲,哥哥周平民回到南京继续坚持斗争。
“灾难深重的中国少衣无食者,不仅咱一家,弟这几年来正是为了自己,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而当这和平建设时期,弟将更努力,为群众服务,为新社会服务……”这是冯庭楷1946年写给两位兄长的家书,表达了自己离家参加革命9年来对家乡及乡亲的思念之苦,也表达了自己坚定的革命信念。
纸短情长,一封封家书中不仅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也有“报喜不报忧”思念家人的朴素情感。
抗战家书是家书博物馆馆藏中极具鲜明时代特色的一类家书。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记者获悉,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前身是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和人大博物馆家书展厅,该博物馆2005年开始筹备,2016年10月26日正式揭牌成立。家书博物馆以收藏、保护、展示、研究、弘扬传统家书文化遗产为己任,主持全国性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截至目前,家书博物馆已收藏家书8万余封。这些家书的作者既有赵一曼、左权、谢晋元等著名抗战英雄,也有许多为抗战尽己所能的普通民众。
“抗战家书是我们收藏的所有家书中特别感人、特别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一类。它们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也展现了中华儿女爱国爱家的传统美德。”张丁表示,2005年正式启动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此后越来越多的人把家书捐赠了出来。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又开始征集抗战家书了,现在已经征集了40多封。”在今年7月15日刚刚收藏入馆的、老红军裴超的家书前,张丁说道,“他的这三封家书都非常珍贵,带着信封还有邮戳和邮票,说明他写出的信件都是经过邮局邮寄的,那个年代能够邮寄到家里是非常不容易的。”
张丁表示,与其他博物馆不同,家书博物馆是一个动态的博物馆,不是围绕着固定的藏品做研究,“只要老百姓家里还有散落的家书,我们抢救家书的任务就不能停。”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沈明辉在展馆重温家书。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大学生自发参与家书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这是抗日英雄赵一曼写给儿子宁儿的一封家书,也是让家书博物馆志愿讲解员、该校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沈明辉格外动容的一封信。
在沈明辉看来,这封母亲写给儿子的绝笔信让自己真正读懂了“信仰与责任”的重量,“这封信中,既有作为母亲的柔情,更有作为共产党员的坚毅。”让沈明辉格外印象深刻的是自己第一次讲解赵一曼的家书时,有观众问自己,“赵一曼是四川宜宾人,为什么要远赴东北抗战?”这个问题促使沈明辉开始反思,重新深挖家书背后的故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之际,党组织号召党员奔赴东北开展抗日斗争,赵一曼毅然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请缨,告别亲人,远赴东北抗日最前线。
从前沈明辉讲解时,只看到信里赵一曼说 “母亲用实行来教育你” 的深情;现在自己深刻体会到了,这份“实行”,是党员对党的号召最坚定的响应,“党有号召、我必响应”“舍小家为大家”这是把小家牵挂藏进家国大义的决绝。
在中国人民大学,很多像沈明辉一样的青年学子走进家书博物馆,透过一封封家书,了解背后的故事。
记者了解到,从2021年9月至今,该校先后有23位学生应聘家书博物馆志愿者,参与展厅接待讲解服务和协助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家书整理,包括家书分类、统计、文字录入等工作。在实际接触家书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获得了独特而丰富的体验。
志愿者杨欣媛通过讲解和整理信件,深刻体会到家书中承载的家庭记忆与历史温情。志愿者杨思琪表示,“浩大的历史不仅是名人的杰作,更是亿万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一点点构筑起来的,在他们朴实但感情充沛的信件中,我触碰到了历史的真实。”志愿者王尔雅通过识读不同年代的家书,直观感受到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志愿者之外,更多大学生也在亲近家书文化。
2020年和2021年,家书博物馆与学校团委合作,邀请人大新生各支部组织一次参观“家书博物馆”或相关参观活动,在参访中了解家书文化,汲取精神力量。数据显示,两年时间内,先后有一万余名新生走进家书博物馆。与此同时,学校团委还印制了专门的信纸信封,学生活动中心门前设立专门邮筒,提供专属寄信服务,鼓励同学们手写大学“第一封家书”。
2015年寒假,家书博物馆与学工部合作,组织“红船领航”先锋营的100多位同学,利用寒假,返回家乡进行“关于家书留存状况的调查”,宣传、征集家书。同年10月,在家书博物馆支持下,全国高校首个家书社团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学社成立,这是大学生自发成立的以弘扬家书文化为宗旨的传统文化类社团。社团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三行家书”创作大赛、“中秋家书节”、参观家书博物馆等活动,更多“90后”“00后”大学生自觉加入到家书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队伍中来。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目前馆藏有八万余封家书。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让家书“活”起来
“孩子们,八十多年前,我在白山黑水间为民族解放而战斗。前人的牺牲,换来了你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孩子们,看到你们朝气蓬勃的样子,我很欣慰。希望你们好好珍惜,为了我们伟大的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用实际行动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今年8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抗日英雄赵一曼的数字人与三千余新生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天,赵一曼的孙女陈红也来到了开学典礼现场,为2025级本科新生讲述“家书中的抗战精神”。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试图让家书“活”起来的一种尝试。
今年五月,家书博物馆正式开启线上博物馆,8万余封跨越时代的家书首次以全息立体的方式向公众开放,并同步入驻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360°全景还原展厅原貌,泛黄的信纸、光影斑驳的展柜,仿佛触手可及。公众点击展品图标,即可聆听专业讲解,放大书信真迹的每一笔锋芒。此外,还可以直接点击二维码,观看幕后纪录片、家书故事短片,看历史如何从纸上“活”过来。
“每封家书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是人民鲜活生活的一种反映,它是大历史中所没有的。可以从个人视角观照大历史,这是非常重要的。”张丁说,家书不仅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也有伦理价值、教育价值。
除了作为校内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基地”,家书博物馆也成为面向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对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开放参观。自博物馆开放以来,来自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多个学段的学生纷纷走进家书博物馆。
家书博物馆也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公众。“未来我们还要针对大中小学生开发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程,打造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课品牌。比如品读革命家书,赓续红色血脉;品读红色家书,弘扬优良家风等。”张丁说道。
张丁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加入“抢救家书”的队伍,“要是各个地方都有家书博物馆就好了,每个地方的家书也各有特色。”他还希望继续推进家书博物馆的数智化建设,“现在我们收藏的80%的家书已经进行了数字化扫描,但是还没有建成数据库。希望未来能够建成自带搜索功能的家书数据库,也可以为更多的思政课教师提供备课资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