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9月21日举行2025级新生军训拉练,校长带队沿海边徒步,路程约12或8公里,体现爱国主义教育。
9月21日,烟台大学举行2025级学生军训拉练活动,党委副书记、校长郝曙光,党委常委、副校长姚昌,党委常委、副校长张献勇,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众晖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带队同行。七千余名学子阔步走出校门,在夜幕到黎明的行走中开启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出发!” 凌晨3时,郝曙光校长一声令下,各连队有序开拔。本次拉练以烟台大学南校区、八角湾校区体育场为起点,南校区线路总长约12公里,八角湾校区线路总长约8公里。
学校在本次新生拉练路线规划中颇具巧思:为让新生快速亲近烟台的海滨特质、感受城市与自然交融的独特魅力,特意将两个校区的拉练路线与海岸线深度衔接。两条路线中近三分之二的路程均紧邻大海,让“伴海徒步”成为新生专属的独特入学记忆。其中,南校区约12公里的路线,自逛荡河东路转入滨海中路后,便开启“一路向海”的行程,途经黄海明珠广场、虞美人广场等标志性亲海节点,学子们可全程伴着黄海的波光前行,直至抵达主校区东门;
八角湾校区约8公里的路线中,从海滨路至四平路的路段,海风与海景全程相伴,让新生在徒步中直观领略烟台“城在海畔、海映城辉”的独特风光——既借拉练锤炼意志,也以路线设计完成与城市、校园的“初相识”,深切感受身在烟大的“专属浪漫”。
“看!太阳出来了!”清晨近6时许,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已在返程的队伍中突然泛起了一阵阵欢呼。当第一缕阳光跃出海面时,金色的光芒瞬间铺满黄海,波光粼粼的海面像撒了一把碎钻。这份烟大的“专属浪漫”,就这样突然地与学子们“见面”了。
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新生王凤华来自贵州,这是她第一次看到海上日出。她激动地说:“当阳光照在同学们脸上时,大家眼里的光比太阳还亮,我突然明白‘青春向阳’的意思。原来和一群人朝着光走,是这么浪漫的事。”“海风带着海水的味道,朝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这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外国语学院新生马露瑜笑着说。
当朝阳的暖意漫过新生们的发梢,黄海的浪声仍在耳畔轻响,这场浪漫之旅早已超越“徒步”本身:是初遇海上日出的心动,是并肩前行的青春共鸣,更是烟大用“海与光”为学子编织的成长序曲。那些被霞光点亮的眼眸,终将成为烟大学子记忆里最明亮的开篇。
凌晨的海雾尚未散尽,蜿蜒于海岸线上的“迷彩蓝”队伍中,却不断涌动着沁人心脾的暖意。“同学们注意脚下安全!”“水壶水量是否充足?需要补充吗?”“请听从引导,有序前进!”拉练全程,校领导郝曙光、姚昌、张献勇、杨众晖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带队、随队前行,不时驻足观察行军状况、关切询问学子状态,以“零距离”陪伴筑牢温馨守护防线。
拉练既要“阳光”,更要安全。学校早已织就“保障网”,确保活动安全有序:提前开展路线勘察、联合交警实施交通疏导、协调救护车与保障车随行待命…… 细致安排为“迷彩蓝”开辟出温馨的 “安全通道”。“一开始听说要凌晨徒步拉练,我有点害怕,没想到有老师全程陪伴,队首队尾还有学长学姐,不安一下子没了。”药学院新生李静茹一边说着,一边饮下一口温热的姜汤。
原来,后勤工作人员早已在黄海明珠休息点支起保温桶,温热的姜糖茶蒸腾着热气,掀开桶盖,浓郁的姜香便扑面而来。“喝碗姜汤暖暖身子,别着凉!” 工作人员递上纸杯时不忘叮嘱。学子接过后一饮而尽,暖意从喉咙蔓延至全身——这份贴心,正是学校针对初秋凌晨天气特点提前筹备的后勤保障。“喝完浑身暖和,感觉又能继续走了!”喝完姜汤后,经济管理学院新生王浩宇捧着空纸杯,笑着归队。
从校领导与老师们的“全程相伴”,到姜汤“暖胃更暖心”的细致;从安保人员的“沿途守护”,到医护人员与志愿者的“全程护航”,学校以层层温馨保障,将“安全感”织进拉练的每一公里。七千余名学子在从夜幕到黎明的行走中,不仅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更触摸到学校细致入微的关爱。
“集体行动、轻装简行、徒步行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健学生体魄、磨砺学生意志,让‘阳光体育’的理念在大学伊始便深植学子心间。” 学生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公里的拉练路程,对初入大学的新生而言,无疑是一场不小的挑战。而践行“阳光体育”的巧思,正藏在每支队伍旁的“专业身影”中。“调整呼吸,两步一吸、两步一呼,保持队伍整齐!”体育学院教师胡海波始终伴在队侧,实时指导学生调整行进节奏。
本次拉练,学校为各学院配备体育学院专业教师随行指导,他们化身“运动向导”,让拉练不仅是耐力考验,更成为生动的阳光体育实践课。途中,教师们凝神观察学子步态:见有学子含胸摆臂姿势不当,便俯身示范、耐心纠正;遇有学子呼吸急促,便随行相伴、传授调节技巧。“走到5公里时,我不自觉想放慢脚步,但在老师指导和同学们鼓励下,我找到了正确节奏,越走越轻快。”谈及感受,法学院2025级新生任展宏说道。
“拉练并非‘苦行’,而是让学子在集体运动中体悟快乐——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团结协作中携手共进,在体能锻炼中强健体魄,让体育真正成为青春的‘加油站’。”胡海波表示。
“如今,合肥舰静静停靠在此,成为我们烟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海军历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防事业奋斗... ...”当队伍行至黄海明珠广场,讲解员正在讲述着合肥舰的光辉历史。锈迹斑斑的舰体上,每一道划痕都是岁月的勋章,学子们驻足凝视,认真聆听——爱国情怀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此刻触手可及的厚重与滚烫,在心底悄然升腾、慢慢扎根。
这份思政教育的深度,更藏在队伍中那些“同行者”身上。本次拉练,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全程随行各学院队伍。他们既是“精神向导”,也是“谈心伙伴”,将理论课堂搬进徒步旅程,让思政教育在行走中落地生根。
“同学们,合肥舰从服役到退役再到成为教育基地,背后是我国国防实力的跨越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池春老师结合眼前的军舰,用通俗的语言解读着时代发展的逻辑。
作为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的随行思政老师,他还与同学聊起“科技强军”与“青年责任”的关联:“你们的所学,正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今天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未来守护家国积蓄力量。”
拉练途中的体力挑战,更成了砺志教育的“鲜活课堂”。新生面露疲惫,脚步渐缓时,老师们并没有催促,而是结合自身徒步经历分享感悟:“现在我们面临的体力考验,和未来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本质上是一样的——咬咬牙坚持下去,不仅能突破身体的极限,更能磨砺不服输的意志。”一番话让身旁的新生们重新攥紧了拳头:“之前总觉得走不动了,但老师的话提醒我,坚持不只是完成拉练,更是在锻炼面对困难的勇气。”
这样的“微课堂”在拉练途中不时上演:在海风习习的滨海中路,教师们结合烟台开埠历史,讲述“国家富强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在补给点休息时,他们倾听学生的感悟,引导大家将“集体行军”的体验与“团结协作”的精神相联结;当朝阳升起时,有教师即兴分享“青年当与时代同向同行”的思考,让金色霞光中的青春身影,多了一份对未来的坚定与向往。
“原来课可以这样‘走’着上——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看得见的历史、摸得着的精神,还有身边老师的贴心引导。” 建筑学院新生刘子琦说道。
这场徒步拉练,早已超越了“体育锻炼”的范畴:参观军舰是“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的随行是“滴灌式” 的思想引导,体力与意志的磨砺则是“实践式”的成长淬炼。三者相融,构成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让“爱国”“励志”的种子,在秋天的晨风中,悄然种进了每一位烟大新生的心里。
全程徒步陪伴学生完成12公里拉练的郝曙光校长表示:“凌晨三点出发,带领2025级新生沿海边徒步拉练12公里,从满天星斗到旭日东升,坚持相信同学们会从中悟到许多人生道理。”伴着嘹亮的军歌声,晨光洒进烟大校园,这场始于夜幕,止于骄阳的军训拉练落下帷幕。这不仅是体力的挑战,更是一场关于成长、信念与热爱的修行。期待每一位烟大学子都能带着这场拉练赋予的勇气与力量,在今后岁月里步履不停,向阳而行,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
(来源:烟台大学)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