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解了气象学知识的重要性之后,潘昕浓为学生们讲解了包括竺可桢等用一生破解气象密码的气象学家们。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谚语、诗词,背后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气象知识。9月22日下午,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走进怀柔第三小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北京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潘昕浓为该校学生带来了一场“气象逐梦人,解密风云密码”主题分享,和师生一起回溯古今气象发展历程,重温竺可桢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报国初心,展现当代气象人传承精神、勇担使命的时代风采,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探索与家国担当的种子。
“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走进怀柔第三小学。王潇 摄
现场科普中国古代气象研究如何开展
“你们猜一猜,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气象也就是天气气候的?”讲座伊始,潘昕浓用一个提问,抓住了小学生们的注意力,并告诉学生们,人类从诞生之初就开始关注气象了,而且随着人类技能的提升,比如学会了农耕、养殖、建造房屋等,掌握气象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
潘昕浓介绍,天学是我国古代传统学科之一,而气象学就是在天学里与天文学一起同步发展的。古代统治阶级很重视天气气候变化,相传从黄帝时代起就设有官职,进行天文气象观测。在古人大量观测和总结规律的基础上,不仅谚语、诗词中有气象知识,二十四节气中也有很多关于太阳位置、温湿变化等元素。
“二十四节气中,哪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位置?”潘昕浓一边为学生们讲解,一边提问。在听到学生们正确的回答时,潘昕浓及时给学生们肯定,并向学生们详细解释了每个节气的特点,“研究表明,陶寺古观象台遗址是古人测定二十四节气的地方,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古观象台遗址,通过观日出定节气。”
“世界上第一个定性描述风力的人是唐代的李淳风,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潘昕浓向学生们展示了古代测量风、雨的各种器具。她提到,气象仪器的发明在汉代达到小高峰,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在气象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近代中国气象研究进展缓慢,而西方国家却走在了前面。
1783年,第一个载人氢气球上天,带着气压表、温度计等对高空大气进行探测;1820年,用近代气象监测网资料绘制出的第一张天气图诞生……潘昕浓向学生们介绍了西方在气象研究上的标志性事件,并用史实告诉学生们,气象信息知识在军事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潘昕浓告诉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谚语、二十四节气背后都有很多气象知识。王潇 摄
讲述竺可桢等气象学家前辈的故事
在讲解了气象学知识的重要性之后,潘昕浓为学生们讲解了包括竺可桢等用一生破解气象密码的气象学家们。
潘昕浓告诉学生们,从十八世纪开始,法国、俄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列强,陆续在中国设立气象观察机构,收集气象信息,为他们侵略中国服务,中国政府还不能干涉。对此,我国近代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曾感慨,“泱泱中华居然没有自己的气象观察机构,只能任由列强窃取我国气象信息。”
随后,她以“风云先驱竺可桢”为核心,生动还原了老一辈气象科学家的赤子情怀与硬核担当。
竺可桢出生于1890年,自少年时便以“报国”为志。他考取留美公费生,先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农业、后转赴哈佛大学钻研气象学。即便在西方气象学界崭露头角、获邀留任高薪职位,他仍毅然回国,投身祖国气象事业一穷二白的建设中。
回国后,竺可桢的每一步选择都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创建中国大学首个地学系、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今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前身),推动建立南京北极阁气象台,1930年正式绘制中国自主天气图、发布天气预报与台风警报,一举争回曾被列强掌控的气象主权;1936年,他临危受命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带领师生开启“文军长征”,即便痛失爱人和幼子,仍坚守教育、科研、管理一线,将仅有3个学院16个系的浙大,建设成拥有7个学院27个系的综合性大学,被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竺可桢六十多岁的时候,还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去勘测地理信息和气象数据,获得了非常宝贵的地理和气象数据,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他能做到吗?他比很多年轻人都要精力充沛,这得益于他在中学开始就每天加强锻炼。”潘昕浓引导学生们要向竺可桢学习,从小努力强身健体。
同时,潘昕浓表示,竺可桢的一生,是“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以“国之所需,吾心所向”为信念,用严谨治学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为中国气象事业筑起“根与魂”。
此外,潘昕浓还为学生们讲述了多位气象学专家如何在“两弹一星”发射的宏伟事业中甘当幕后英雄,也分享了在北京冬奥会中气象科技如何发挥关键作用,还提到了气象研究在当代遇到的各种挑战。
在当天的活动中,潘昕浓通过互动问答、知识积分、赠送科普明信片等形式,让抽象的气象知识与科学家精神变得可触可感。在其带来的科普明信片上,不仅有竺可桢日记、冬奥气象科技、古代气象仪器等知识点,还有科学家精神、首都权威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以此引导学生们关注权威气象信息、培养科学思维。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举办,是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今后,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将持续推进更多精彩的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推动科学家精神从科技界走向全社会。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