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缤纷校园> 其他省份>正文

    北大教授俞孔坚坠机遇难,曾提出“海绵城市”并获景观设计最高奖

    :2025年09月24日
    新京报

    “我们永远无法战胜水,而必须学会与水共生。”

    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不幸遭遇坠机身亡,终年62岁。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大学多方人士处确认了上述消息。据悉,此次失事的是一架1958年制造的超龄服役的小型飞机。

    “俞老师在巴西不幸罹难,成了今晚的噩耗。 虽然专业差别大,但俞老师的景观设计理念,特别是他倡导的‘海绵城市’,对我是耳濡目染并体验到(国内许多城市都有他的园林湿地设计)。他专门给燕京学堂学生讲课的视频,成了珍贵的资料。 与燕京学堂董强院长同感:怀念这位特立独行、温文开朗的北大杰出同事”。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陈宝权缅怀道。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图/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官网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官网资料显示,俞孔坚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1997年回国后先后创办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创办了国际获奖期刊《景观设计学》并任主编,并创办了国家甲级设计机构土人设计Turenscape。201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俞孔坚把国土空间规划和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提出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优先的国土空间逆向规划途径和海绵城市及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并在全国200多个城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还联合主持了“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问题研究”、城镇污水高效低碳资源化利用技术等课题。

    他提出城乡建设需要一场“大脚革命”,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系统构建了“海绵城市”理论与方法,探索用生态学原理和景观设计学的方法进行城市防洪和雨洪管理,建设水韧性城市、进行生态水净化和工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他从中国传统农耕智慧中获得灵感,科学设计并检验了一系列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模式,并应用于国内外1000多个生态修复工程之中。

    记者注意到,在该学院官网重要新闻中,最近更新的三条新闻均与俞孔坚有关。

    9月10日至12日,第61届国际景观设计师联合会(IFLA)世界大会在法国南特举行,主题为“引领景观” (Guiding Landscapes)。在大会主旨演讲环节,俞孔坚以《设计海绵地球:景观设计与气候韧性》为题发表演讲。他提出,面对全球气候危机和城市水患,应当通过湿地、雨水花园、可蓄洪公园、生态廊道等绿色基础设施,取代传统的灰色管道工程,实现“留住、慢排、利用”水资源的目标。他强调,景观设计不只是美化环境,更是关乎生存安全与人类未来的“活的基础设施”。

    9月4日至6日,巴西建筑与城市规划委员会国际大会(CAU-CI 2025)举行,这是巴西建筑与城市领域规模最大的专业盛会之一,大会以“人人共享的建筑与城市”为主题。在演讲中,俞孔坚直言,面对洪水和极端天气,依靠大坝、泵站和水泥渠道的传统“灰色基础设施”正在失效,“我们永远无法战胜水,而必须学会与水共生。”他提出的海绵城市/海绵地球理念,通过湿地、海绵公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和可淹没空间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自然吸收、存储、净化并缓慢释放雨水。这不仅能缓解洪涝,还能补充地下水、改善水质、降温城市小气候,并提供优质的公共空间。

    9月3日,学院重要新闻显示,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正式公布2025年度专业奖项评选结果,这是国际景观设计领域最具权威性的荣誉之一。由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带领的设计团队的两个项目——南昌鱼尾洲公园与海口美舍河凤翔公园,从全球463项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分别斩获综合设计类最高奖(Award of Excellence)与城市设计类荣誉奖(Honor Award)。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俞孔坚 俞孔坚教授 俞孔坚逝世 海绵城市 俞孔坚景观设计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