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为学校贡献力量、为同学们服务,还是通过工作践行对社会的责任,都让他充满成就感。
在西藏雪域播撒法治火种,在新疆阿勒泰支教课堂用粉笔书写“法”字,在军营以橄榄绿与法治红诠释青春担当……“凡我在处,就是法大!”在2025年6月12日“依依法大”中国政法大学2025届毕业晚会上,情景朗诵《我可以》讲述了法大人以脚步丈量祖国基层,以行动在时代答卷上坚定写下“我可以”的深情故事。
节目的编排者之一,是中国政法大学艺术团团长、2022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于之会。2024年10月至今,他带领团队组织“2025校园艺术节”“艺术大课堂”等7场大型演出,用文艺串联法治科普、弘扬法治精神,以美育活动为纽带增强校园文化向心力。
于之会参与创排的原创朗诵作品《我有一个梦》(节目《我可以》前身)。受访者供图
“对学生工作的热情源于纯粹的热爱”
“15个节目要撑起整场晚会,不仅要让同学们喜欢,更要把毕业生四年里的难忘记忆、法大的精神内核都融进去,同时还要提升艺术呈现水准。”2024年,于之会在中国政法大学艺术团换届后成了团长,筹备毕业晚会成为他上任后的最大一项挑战,在最初接到任务时,于之会就打定主意,一定要把晚会的框架搭好。
人员协调是第一道难关。6月的校园里,多数毕业生已离校实习,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演出队伍并非易事。“一个节目要出彩,不能只靠六七个人撑场。我们一次次联系优秀的师兄师姐,耐心说明毕业晚会对学校、对毕业生的特殊意义,再针对他们的顾虑逐一解决。”于之会说,遇到师兄师姐因事无法到场排练,团队就录制排练视频,让他们随时能线上参与;从节目构思到细节打磨,大家反复沟通,只为让每个环节都尽善尽美。
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我可以》,汇聚了12位在校生。节目改编自于之会大二时在师兄师姐的带领下创排的、曾获2023年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金奖的作品《我有一个梦》,涵盖了不同地方奉献群体的身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聚焦西藏援藏法官常德鹰,展现他用法律改变当地群众的坚守;第二篇章则以课堂为场景,呈现老师传授法律知识的画面;第三篇章讲述研究生支教团在支教地播撒法治种子,让孩子们感受法律的力量。“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节目,去传递‘凡我在处,便是法大’这八个字的精神。”于之会说道。
在毕业晚会彩排现场,于之会修改LED屏幕素材。受访者供图
“其实早在大二跟着师兄师姐筹备毕业晚会时,我就偷偷设想过,如果是我来统筹这样一台大型晚会,该如何打造一场有温度、有深度的晚会。” 于之会表示,在团长任职期间,筹备毕业晚会成了他一年任期里最重要的事之一。为此,在日常看各团专场演出时,他会格外留意可挖掘的节目或元素,默默记在心里,为晚会积累灵感。“这场晚会就像我任期的最后答卷。”
晚会筹备的最后一个月,于之会几乎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晚会前装台时,他和工作人员一起守到凌晨1点多,看着LED屏一点点搭建起来,舞台从空旷变得饱满,他的心里既期待又忐忑。当晚会正式开始,现场响起同学们的尖叫与欢呼,于之会的眼眶瞬间湿润:“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我对学生工作的热情就是源于一种纯粹的热爱。”于之会坦言,在艺术团的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提高了工作能力,更收获了一群并肩作战的伙伴。
用特色普法情景剧传递法治的温度
“孩子们,偷看别人的日记,会侵犯对方的隐私权,这是法律不允许的。”2025年3月,在北京昌平区城北街道的活动现场,一场名为《法治的温度》的情景剧正在上演。台下,放学的孩子、散步的居民围坐在一起,看得格外认真——这是于之会所带领的校艺术团金话筒分团参与学校与昌平区校地共建项目时,与学校的社团准律师协会联袂打造的特色普法情景剧。
于之会带领的校艺术团金话筒分团在昌平区城北街道进行法治文化浸润演出。受访者供图
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于之会逐渐明白,做任何事都要先思考“同学们需要什么、学校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不能局限在学院、学校的小圈子里,要把视野辐射到更广阔的社会中。于之会从学校的社团——准律师协会组织的普法活动中汲取到灵感,带头创排《法治的温度》等法治主题情景剧,通过案例演绎、情景再现等形式,在校园内、社区中开展法治文化浸润活动;他牵头组建“明灯·焦裕禄精神宣讲团”,深入学院、团支部开展理论学习;他还带领团队走出校园,走进北大国际医院开展艺术疗愈志愿服务活动,策划专场音乐会、病房个体疗愈,为患者与医护缓解压力。
于之会介绍,《法治的温度》聚焦“个人隐私保护”“反诈”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
“小朋友年纪小,还没建立完整的法律认知;有些老人比较传统,遇到事也想不到用法律解决。我们希望能通过这种轻松的方式,让大家从剧情里明白道理,让法治意识在他们心里扎根。”于之会说,相比于直接灌输知识,情景剧更能让孩子产生代入感。
于之会现在还记得,那天演出结束后,有个小学生告诉他:“我知道以后不能偷看别人日记了,要有法律意识!”那一刻,于之会的心里满是自豪。
对于学生工作、法治文化传播的这份初心,也指引着他未来的方向。如今,于之会加入了学校第28届研究生支教团,一年后他将奔赴西部,走上教师岗位。“无论到哪里,我都想把在学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带过去,比如对孩子们进行艺术教育,带着学生们创排法治短剧。”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