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缤纷校园> 其他省份>正文

    首都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首都医科大学,讲述医学领域的科研故事

    :2025年10月15日
    新京报

    “从那时起,我便坚定地将研究重心落在脑医学成像领域,选择了医学物理这一方向。”

    “请同学们思考:在你们的专业领域,有哪些‘卡脖子’的技术亟待突破?或许今天的实验数据,就是明天的产业革命。伟大创新始于最朴实的行动!”10月14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走进首都医科大学,来自生物医药、新材料、科学仪器领域的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向在场师生们分享了在各自科技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故事,鼓励同学们在追梦路上不断攀登。

    10月14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走进首都医科大学。学校供图

    从实验室到产业,科研工作者分享攻坚克难的故事

    “当你们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浩瀚时,可曾想过人类最神秘的宇宙其实就在我们的头颅之内?人的大脑有近千亿个神经元,百万亿个突触连接,就好像宇宙中的星辰一样,其复杂程度远超人类现有的任何超级计算机。正是因为大脑如此复杂精密,脑科学一直被视为生命科学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宣讲中,北京昆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盛经纬向在场的医学生们讲述了他投身医学领域、选择创业之路的故事。

    盛经纬讲到,自己本科学习核物理学专业,在选择深造方向时,了解到医学影像的发展能让物理技术真正落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而医工结合的创新能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带来切实福祉。“从那时起,我便坚定地将研究重心落在脑医学成像领域,选择了医学物理这一方向。”在毕业时,他更是下定决心:必须把技术从实验室带向产业,选择了创业之路。

    盛经纬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了量子传感器,可以探测到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十亿分之一的脑磁场信号。团队经过十年的努力,将这样一个传感单元,从物理学实验室的一张桌子大小的仪器平台,缩小成为一枚小小的传感器。“我的求学和创业经历教会了我,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把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才不会受制于人。希望大家在学习和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每一个数据、每一篇论文,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怕困难、砥砺前行。”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刘鹏也投身医学领域的研究。他参与了国家从第一代到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的发展过程。在征服SARS、埃博拉、禽流感等病毒的过程中,同步辐射光源一直作为重要“武器”发挥着关键作用。

    1996年,刘鹏在职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承担了北京同步辐射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建设这一重要的科研项目。团队勇于尝试新技术,承担新挑战,首次引入、应用了一系列新的方法和技术,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2003年,我国首个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投入使用,当年就取得了SARS病毒主蛋白酶结构解析和捕光蛋白结构解析等一系列重大成果。

    刘鹏介绍,目前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正在怀柔科学城紧张建设中。这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的光源装置,也是我国第一台第四代的光源设施,也将是国际上最亮的光源之一。“庆幸我们生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新时代给予我们难得的机遇与挑战,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赋予我们神圣使命。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做到追逐光,靠近光,成为光,照亮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除了在医学领域的攻坚克难,有研金属复合材料(北京)股份公司研发部主任聂俊辉也带来了他在新材料领域专注于微晶硅铝材料的国产化开发,见证它从实验室样品,一步步变成支撑国家重大工程“钢筋铁骨”的关键材料的故事。“同学们听说过‘微晶硅铝’吗?这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它比普通铝合金更轻、强度和硬度更高、尺寸稳定性极强,哪怕从零下50℃一下子升到100℃,它的尺寸几乎保持不变。而就在几年前,咱们国家想用微晶硅铝,只能靠进口,处处受限。”

    聂俊辉讲到,研发微晶硅铝,就像在微观世界里“搭积木”:要把比头发丝还细的硅颗粒,均匀“镶”进铝合金里,还得保证每颗“小积木”的大小、位置都精准,这难度连最有经验的材料学家都头疼。当时业内甚至有人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外企业用了几十年才掌握的技术,想要在短时间内突破难度太大。

    实验室成功只是第一步,要实现工业化生产,还有好多坎要过。“记得第一次在生产线试产,因为量产设备的转动频率跟实验室不一样,硅颗粒又开始团聚。我和团队成员顶着压力,带着实验室的参数,在生产线上一点点调试,整整七天,终于实现了稳定量产。”聂俊辉用他和团队的亲身经历勉励同学们:既要传承老一辈的坚守和严谨,又要吸收年轻人的创新和活力,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宣讲内容未来将融入课程,鼓励学生勇攀科研高峰

    几位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的分享,让首都医科大学的师生们深感振奋、备受鼓舞。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究生娄晓越提到,听到分享中提到的这些关键技术领域,从被外国“卡脖子”到实现自给自足,内心十分激动。“我作为一名从事脑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希望日后自己也可以在这方面继续深造。”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大一新生王丁鈺对于跨学科融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我所学习的医学工程专业,正是计算机科学和医学的融合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新兴领域。我们要不断精进和提高自己的本领,努力投身各项科研,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为国家的医疗事业注入新的科技动能。”

    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副教授张爽也在宣讲后表示,近年来我国在原创性新药获批上接连突破,让全球看到了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巨大潜力。“今天几位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中,我们的工作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最终转化成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科研成果。”

    “宣讲中的许多内容与我们现在的研究结合紧密。智能医学工程的科研方向,就是希望能够聚焦临床的关键问题,用智能化的技术作为载体,让更多病人获得福音。”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梁爽表示,未来自己会在课程中将这些内容作为生动的思政教材,鼓励学生们在科研中努力攀登。

    [编辑:宋聪乔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攻坚克难技术突破 攻坚克难生物医药 多学科融合创新 脑科学领域创新 新材料国产化开发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