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认为,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当下,阅读的“求知”意义在弱化,但有难度的阅读恰能抵达对世界更深刻更复杂的理解,抵达丰富、敏锐、细微的感受力,也是我们当下最为稀缺的品质。
“一代一代的人写出那么多书,一部分已经被遗忘,但留下来的就是包含着对人类情感、人类生活的最根本洞察,是我们对世界认知、自我认知的至关重要的维度。”10月17日,在北京工商大学东校区礼堂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李敬泽分享了阅读与语言的重要性。
这是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新京报社、北京工商大学承办的“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之“文化名家进校园”活动现场。李敬泽以“阅读的成长史与星空”为主题,与青年学子共赴一场思想与文化的盛宴,引领广大青年学子进行有特色、有深度、有品质的阅读。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李敬泽分享了阅读与语言的重要性。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在有难度的语言中,获得对世界新的认识”
“如果感觉我表现得无精打采,不是因为对大家有意见,主要是我感染的小病毒还在起作用。”李敬泽当日上午刚乘坐飞机回到北京,下午便匆匆赶到北京工商大学,旅途奔波加上感冒还未痊愈,略显疲惫的他在讲座开始前先表达了歉意,幽默的语言一下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
从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的作品讲起,李敬泽分享了两种阅读态度。一种是“拿起一本书,希望一目了然,能够迅速掌握知识”,另一种则是“逐字逐句、仔细琢磨语言,抓住语言所构造的情感和意义”。谈到拉斯洛的作品,李敬泽坦言自己在阅读其中一部作品时也曾遇到困难,不得不注视着每一个句子,不得不逐字理解其用意,但这恰是语言的伟大之处,“语言不仅是为了反映、指称具体的事物和道理,语言还能够生成和创造我们的感觉和思想。”。
以李商隐的知名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为例,李敬泽表示,如仅仅通过语言抓到了“月亮”“蓝田玉”将一无所获,但这一诗句恰恰创造了事物之间新的关系,表达了“如此阔大、清冷又如此深情和坚脆的情感”。“碰到这样的诗,我们就不得不注视语言本身,不得不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看诗人、作家如何通过语言,构造一种新的感受力……我们需要在有难度的语言中,获得对世界新的认知。”
为什么要阅读?李敬泽认为,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当下,阅读的“求知”意义在弱化,但有难度的阅读恰能抵达对世界更深刻更复杂的理解,抵达丰富、敏锐、细微的感受力,也是我们当下最为稀缺的品质。
“和爱人倾诉衷肠、写情书时为什么要用普通话、现代汉语而不是方言?是因为我们所使用的爱情话语就是现代汉语建构出来的,我们通过语言习得了这份情感和如何表达。”李敬泽一席话引发台下青年学子会心笑声。
从甲骨文的诞生到当下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李敬泽认为,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用语言创造生成情感和认知。他提到了“文学性”,“文学的具体形态不断变化,但我坚信文学性不会变,只要有人类就一定会有文学性的追求”。
为什么要阅读文学作品?李敬泽用一个抗抑郁症女孩“雅雅”的经历告诉大家,前人的小说作品不仅仅为了满足读者的“求知”或娱乐,很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情感和生命的教育,在对人生境遇的表达中让人产生了对生的渴望。
新语言展现出勃勃生机,但经典会永远流传
“您提到语言能够构建一些情感和意义,帮助我们对世界进行认知,但我仔细想了一下,有时候语言建构出来的是否不一定是认知,而是蒙蔽?”“您让我感觉到古人不断用语言去展现他们的虔诚和创造力,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现实问题:当今网络时代,语言也在爆炸式增长,网络热词的激增是有生命力的创造、是语言的繁荣进步还是一种稀释?”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两位同学犀利地发问不仅得到李敬泽的称赞,也获得了台下听众的热烈掌声。
就第一个问题,李敬泽表示,人类是语言动物,不能抛弃语言,不能不使用语言,有时候会通过语言洞见世界,有时候也会深陷语言的茧房。但他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保持警觉和自我意识,同时,他认为“对话”是破除“被语言蒙蔽”的重要手段,他称赞同学的发问弥补了自己在论述中的重大遗漏。
李敬泽用“奔腾不息的江河水里也到处是泡沫”来回应第二个问题。他认为,语言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活力,在生命体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今,更需要新的语言和表达。“网络语言体现了我们的活力,是一代一代人对语言所尽的责任,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眼花缭乱”,但有些流行的热梗终会被遗忘,会转瞬即逝,生动的语言会经典化,会流传下去。
在交流互动环节,学生向李敬泽提问。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我在李老师的讲座中体会到了语言的构建性,对人类感受世界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语言发展中的变迁,这些内容都启发了我更多思考,受益匪浅。”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王怀宗说道。
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的大一学生刘铠铭写了一页纸的感悟,她把李敬泽的金句一一记下。“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对世界作出即时反应,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对世界、对自己、对观点,作深思熟虑后的周详反应,这是需要我们警醒的,我们应该通过阅读为自己建立起认知的架构。”刘铠铭说道。
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中奇表示,建设“书香中国”离不开“书香校园”的支撑,推进全民阅读,更离不开社会大课堂的滋养。开展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之“文化名家进校园”活动,就是要充分利用首善之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尤其用好高质量文化名家资源,积极构建校社联合的阅读素养培育“共同体”。
李中奇提到,要让文化名家成为高校学子读书的“引路人”,帮助他们跳出碎片化阅读的局限,实现从“广泛读”向“深度读”的跨越;要依托名家丰富的人生阅历解读经典,将书本中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首都文化精神力量,引导青年触摸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以名家独到见解为桥梁,推动青年学子将书中智慧与人生实践深度融合,让读书真正落地“启智润心”的育人目标。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