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凝聚了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牺牲,他们中的许多人隐姓埋名几十年。
“‘两弹一星’精神是攀登、爱国、奉献、协同的集中体现”,近日,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走进北京市第十一中学附属精忠街小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刘曰武为学生们带来以“两弹一星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的讲座,阐释“两弹一星”的发展历程与战略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国防科技的重要性,传承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刘曰武为学生们带来以“两弹一星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的讲座。学校供图
“两弹一星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研究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讲座伊始,刘曰武用几个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20世纪60年代‘东风起’,20世纪80年代‘东风强’,21世纪我们称之为‘东风使命必达’。”刘曰武给孩子们详细讲述了“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成就以及“两弹一星”背后科学家们的故事。
“你们每天都在用人造卫星——导航、看电视、刷视频,甚至点外卖都离不开它。” 从日常生活切入,刘曰武引导学生们思考卫星在民用与国防中的双重作用。他特别提到中国在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枚“东方红一号”卫星,目前仍在太空中运行。“两弹”和“一星”之间的关系就像“枪的子弹枪体和瞄准星的关系”,组合起来才能发挥力量。
“‘两弹一星’工程的全体参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们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刘曰武告诉同学们,“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凝聚了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牺牲。他们中的许多人隐姓埋名几十年,如钱学森、郭永怀、于敏、陈能宽、周光召等。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失事,机毁人亡的瞬间,他和警卫员一起用身体护住绝密文件,壮烈牺牲;他的六名学生中,四人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延续着他的学术血脉与精神品格。
刘曰武勉励学生们,要做有思想、有担当、有创造的时代新人,传承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科学家精神。“21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刘曰武勉励学生们,要做有思想、有担当、有创造的时代新人,传承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科学家精神。学校供图
作为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联合北京市东城区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开展,活动得到天坛街道办事处、北京市第十一中学附属精忠街小学的大力支持。未来,市科协党校将持续深化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通过系列课程、互动宣讲、实践教学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家、理解科学事业,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内核融入心灵、化为行动,为培育具备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