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正式发布,明确要求自秋季学期起,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将全面进入全市中小学课堂。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应该由谁来讲?如何给同学们讲解人工智能的原理和运行逻辑?学校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创造哪些学习场景?10月30日,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附属学校,由北京市通州区教委、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主办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新思维、新载体、新优质”通州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研讨会举行,现场通过公开课、学校分享以及专家点评的方式,带来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的思考。
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通州区教委获悉,自今年秋季学期起,该区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校的全面普及。为开齐开足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北京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提供的课程资源支持了各校的课程建设。
课堂教授人工智能理论,课外学会使用AI小工具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附属学校教师许博宇用智能体娃娃吸引学生们兴趣。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2025年3月,《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正式发布,明确要求自秋季学期起,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将全面进入全市中小学课堂;6月,《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正式发布,要求全市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这些政策文件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教育从“选答题”成为“必答题”,从局部探索迈向全域覆盖新阶段。
“我是智能体家族的潞河娃,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吧。”10月30日一早,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附属学校报告厅内,该校信息科技老师许博宇给四年级学生们带来了《探秘AI的“听”和“说”》的课程,为了让孩子们迅速进入话题,她用智能体小毛绒玩偶开场,让孩子们带着“小玩偶为什么能和我们交流”的疑问,去学习理解人工智能是如何识别提取声音以及实现语音对话的。
课堂上,和人工智能进行语音成语接龙、分析智能体识别人类语言的步骤并进行小火车填词游戏、一起利用智能体为动画片配音……许博宇通过互动小游戏、场景小视频的方式授课,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
现场,她播放了一段由女声配音的小兔子动画片,让学生们猜是哪位老师,让孩子们没想到的是,配音演员居然是拥有浑厚男声的校长马剑涛。许博宇借此提醒同学们,生活中,人工智能可以给大家带来方便,比如导航、询问天气,也可以迷惑大家,在网络世界要保持警惕,不随意使用陌生人的语音设备,防止自己和亲人的声音被利用。
在另一堂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公开课上,信息技术老师张之浩为中学生们带来《初识人脸识别》的课程。不论手机支付、还是刷脸进门,当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人脸识别已经渗透到大家的日常生活,其背后的原理何在?张之浩也通过游戏互动、短视频等形式为孩子们深入讲解AI识别人脸的流程,最后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解锁”课堂上的“神秘人物”,从任务出发完成培养目标。“为给不同年级学生上好通识课,我校7位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参与教研,在课程中融入人工智能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更新丰富自身的知识技能。”张之浩向记者说道。

信息技术老师张之浩为中学生们带来《初识人脸识别》的课程。 学校供图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该校还将几台可以进行互动的人工智能大屏幕摆在走廊,让学生们可以和AI玩成语接龙,学习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工具生成图片、视频和音乐。此外,不仅将理论知识融入课程,该校机器人社团的学生们也在利用学校提供的智能体材料包,设计制作自己想象中的人工智能小助手:如飞机模型装上可以对话的智能体便能传达航空航天知识,垃圾桶装上智能体可以宣传垃圾分类常识……
“小鹰小鹰,今天天气如何?”七年级(2)班的石珂铱用木棍和宣纸制作了一个“孔明灯”形状的台灯,按动内嵌的智能体按钮,就可以和小台灯对话。石珂铱介绍,这是为老人提供情绪价值的小台灯,她把养生等知识输入到语言模型中,让其成为老人的健康助手;而她的同学则把智能体安装在防晒帽檐下,训练了一个可以介绍北京文化旅游的智能助手,“边走边听还防晒”,他笑着介绍道。
专家建议学生用好AI工具,了解人工智能的数据和算力基础
会上,在观摩了各具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后,来自北京光明小学、通州区南关小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和主办校的校领导们分别分享了各自学校在通识课建设中的工作和思考。
北京光明小学校长韩玉娟介绍,人工智能为该校“我能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不仅搭建了“循证”框架,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教师从凭感觉改课到用数据优化课程,还建立了分层课程体系,比如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多学科渗透人工智能的方法和技术,让科学课、语文课、文化节等都有人工智能的身影。“我们在探索数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机整合,在校本课程中拿出一节课做数智融创课程……让每位学生和教师在智能时代可以自信地说‘我能行’。”韩玉娟说道。

学生们将智能体嵌进自己的创意设计里。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潞河中学附属学校校长马剑涛介绍了该校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校本化探索。“当前,我国正处于‘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与国际竞争格局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已成为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马剑涛告诉记者,该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面对课时数量与课程资源两个现实问题,系统构建了“课内嵌入、课间渗透、课后拓展”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体系。
其中,在课内,学校将AI核心知识有机融入劳动、科学等基础课程;在课间,通过设立“AI体验角”、开展“课间微讲座”等方式营造创新氛围;在课后,依托“格致机器人社团”“AI创客”等平台开展项目式学习,并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该校以国家指南为纲领,联合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及高科技企业,开发“AI与潞河校园”等特色课程模块,构建了动态更新的校本资源库。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培训策略,系统化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教学能力。
“我们学校今年刚有了7年级,通识课程实践尚在小学阶段和初一年级,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我们将丰富课程内容,最终实现九年一贯制培养。”马剑涛表示,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全学段贯通和全场景融通,着力构建“人机协同、数智赋能”的智慧教育新生态,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校本实践范例。

学生们可以在学校布置的智能大屏幕上体验人工智能。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如何科学评价学生们的人工智能素养?如何在“教什么、怎么教”方面更有效落实通识课教学内容?会上,主办方通过此前广泛征集的各校问题,和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立山、顾心怡等专家进行深入探讨。张立山建议,学生们可以用好智能体的读书笔记等功能,通过使用、反思与构建进行深度思考。顾心怡则介绍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目标和路径,她强调,人工智能三大基石是数据、算法和算力,在中小学教育中不仅要理解人工智能的感知,还要了解它的数据和算力基础,推动人工智能的原始创新。
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通州区教委获悉,北京城市副中心为推动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实施举办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互动体验、课堂观摩、案例分享、专家引领、现场答疑,为各校搭建相互学习、深度交流的平台,助力区域人工智能通实教育提升。通州区教委鼓励各校将人工智能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同步推进,开展情境化、项目式、跨学科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资源要素,拓展人工智能教育场域。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