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好玩、有意思……园区探访结束时,学生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也有学生表示“会再带同学一起来”。
“我想试一下这个玩偶。”10月24日下午,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第五空间,一名大学生拿起表演时用的道具,开心地变成小动物,与身边的同学互动起来。当天,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主办,市委网信办、新京报社承办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2025园区行活动,来到了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北京天桥演艺区,北大40余名学生在这里沉浸式感受北京民俗文化发源地的魅力。

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园区行活动中走进北京民俗文化发源地天桥。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学生走进民俗文化发源地
天桥,是北京民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流传百年且独特的“天桥文化”。今天的天桥正在以其崭新的形态——北京天桥演艺区,蓬勃发展。
记者了解到,天桥演艺区南起永定门,北至珠市口,占地2.07平方公里,已有天桥剧场、天桥艺术大厦、天桥艺术中心、天桥市民广场、中华电影院、天桥印象博物馆等重点项目投入使用,成为以演艺为特色,集演艺总部、文艺演出、文化展示、旅游休闲、文化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首都演艺集聚区,成为北京南中轴线上重要的文化胜地。

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感受戏剧的魅力。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此次园区行探访的起点充满童真。在位于天桥艺术中心·第五空间的Momoda婴幼儿亲子戏剧,学生们变成一个个“宝宝”,围坐在一起感受戏剧的魅力。
据悉,Momoda婴幼儿亲子戏剧是国内首个0至3岁婴幼儿沉浸式美育宝宝戏剧品牌,目前已创作出《毛毛虫Momoda’》《Ohh…Ocean!》《大象的肚子》《猫头鹰WhooHoo~》等多部特色鲜明的戏剧。
随后,学生们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来到了北京天桥印象博物馆。

学生们在天桥印象博物馆体验《青春之歌》行进剧。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号外号外!”伴随着一个身穿民国服饰的“报童”的身影,“天桥百戏”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之《青春之歌》行进剧正式开启。已经戴上民国时期帽子的北大学生们瞬间被这声叫卖拉回了历史之中。登上天桥,听一听“天桥”的由来和历史;观看中轴线地图,听一听京剧《三家店》选段;坐在板凳上,边吃豌豆黄等零食,边听说书人的表演……沉浸感十足的行进剧让学生们从观看到入戏,深度体验文化融合之美。
北京天桥印象博物馆馆长宋鲲介绍,《青春之歌》行进剧以1930年著名音乐家聂耳在天桥采风的真实经历为背景,“串联起天桥过去的整个文化脉络,让观众了解到天桥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走出的名人,以及曾经的红色事迹。”
记者了解到,《青春之歌》突破传统观演模式,实现了戏剧与展览的跨界融合。观众不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剧情的积极参与者。同时,项目还巧妙融入了天桥杂耍、京韵大鼓、快板等非遗元素,让传统技艺在现代表达中焕发新生。特别是“石桥采风”“城垣回响”“市井声韵”等环节,通过场景还原、角色扮演、多媒体交互等手段,让观众在行走中感受天桥文化的深厚底蕴。

学生们跟随剧情了解中轴线的历史发展。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北大学子点赞行进剧互动性强,要“再带同学一起来”
好看、好玩、有意思……园区探访结束时,学生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也有学生表示“会再带同学一起来”。
北京大学法学院研一学生郭鑫在《青春之歌》行进剧中格外投入,剧本尾声时更是全程跟着演员一起高声唱起了《国际歌》。他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第一次来到天桥,“行进剧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形式,跟以往博物馆的讲解不同,有点儿像剧本杀,中间穿插了说书、京剧的传统技艺表演。同时,还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我觉得很有特色也很有意义,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这里。”

学生们听说书人表演。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我知道天桥历史上有很多艺人,也很好奇现在对天桥艺人有什么样的呈现形式。”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研一学生陈禹成表示,此次园区之行有很多意外之喜,“无论是京剧,还是大家一起参与表演,我都很喜欢,也感受到了很浓厚的京味儿。”陈禹成在来之前已经了解到在行进剧中会有一些互动,但是没想到真实体验中互动性会这么强,“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一点点尴尬,但是过了几分钟,就会觉得其实挺有意思。”此前,陈禹成对北京文化的了解多是通过书籍、电影等作品,“我感觉今天的这种形式,对于北京文化的创新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学生们在“铛铛车”上与演员互动。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专业研一学生张琎对博物馆里中轴线的部分印象深刻,“我本身是地理专业的,中轴线这个概念的提出者之一就是我们学院的泰斗、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今天看展的时候,中轴线也不再是图纸上的一个概念,我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保护中轴线文化的重要性。”
表演开始前,增加剧情介绍;铛铛车上的音乐听不清歌词,希望可以改进;增加参与度,可以向观众发放一些“钱币”用于购买报纸……在行进剧表演结束的时候,学生们也纷纷向表演者提出了建议,试图为园区发展出一分力。
当天,学生们还体验了非遗手作押花,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押花的特点。

学生们体验非遗手作押花。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翟永军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