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兴华通过大量珍贵史料,揭示了老一辈科学家们研制“两弹一星”的艰辛历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探索科学和家国担当的种子。
“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有什么故事?蕴含什么样的科学家精神?10月30日下午,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走进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兴华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科学家精神:探索世界的边缘”主题分享,通过大量珍贵史料,揭示了老一辈科学家们研制“两弹一星”的艰辛历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探索科学和家国担当的种子。

张兴华通过大量珍贵史料,揭示了老一辈科学家们研制“两弹一星”的艰辛历程。 马然 摄
“什么是‘两弹一星’?”讲座伊始,张兴华用照片介绍了“两弹一星”的概念和作用原理。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中国核武器事业的邓稼先、中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设计师程开甲、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张兴华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们的故事,串联起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无到有的研制过程。
“娃娃博士”邓稼先在快速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便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他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王淦昌领导团队解决引爆技术难题,创造核试验条件。
“消失在公众视野二十年”的程开甲放弃自己熟悉的理论研究领域,自1962年筹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到1984年离开核试验基地,22年里,程开甲一直坚守在罗布泊,先后主持了30多次各种类型的核武器试验。“满世界找答案”的于敏,在外国技术隔离的背景下,仅用两年零八个月就提出了独一无二的“于敏结构”,铺就了中国氢弹从无到有之路。
“什么都没有的艰苦环境中,钱学森带领团队发射了17枚火箭。”讲座中,张兴华不止一次感叹科学家们在艰苦条件下的自力更生精神。在他的讲述中,“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们的形象鲜活起来,他幼时哼唱的童谣也回荡在同学们心中,“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
讲座结束,在学生们心中与科学家精神一同种下的,是热爱物理、探索世界的热情。“应该做理论物理还是实用物理?”“科学家们怎么做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实现从零到有?”“怎么从每天刷题的痛苦中感受到物理的乐趣?”从先进的物理应用,到科学家的故事,再到自己成长中的疑惑,在场的学生们踊跃提问。
张兴华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勉励同学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从问‘为什么’开始,去求索解决未知的故事。”科研的过程充满不确定的挑战和难题,要充满对未知的渴望与好奇心。
作为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联合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开展,活动得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的大力支持。未来,市科协党校将持续深化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通过系列课程、互动宣讲、实践教学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家、理解科学事业,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内核融入心灵、化为行动,为培育具备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