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北京大学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健全有组织科研攻关机制,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
“十四五”时期,北京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北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开创了党的建设和“双一流”建设新局面。
学科体系优化调整,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坚持思想领航,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北京大学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设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思政课程群,以本科生思政实践、“知行中国”、“力行计划”等品牌项目构建富有北大特色的思政实践课程体系。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涵盖主修专业、双专业、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跨学科项目的培养格局。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建立门类齐全、特色鲜明、能及时响应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生学科专业体系。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成果导向型评价机制,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
布局战略领域,学科体系优化调整。学校积极推进《北京大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白皮书》的编制,重点布局量子材料、新型碳基材料、生物医学成像、基因组学、纳光电子、人工智能、能源科学与工程、大数据科学等方向,提升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瞻响应能力。建优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制定《北京大学关于建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和提升咨政服务能力的若干措施》,加快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对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智能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等新工科平台。深化学术评价改革,持续增强学科高质量发展内驱力,学科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强化师风师德,师资队伍活力迸发。北京大学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制定《关于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措施》《师德教育实施办法》《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人才强校,制定《北京大学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的若干措施》,打造贯通领军人才引育与青年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发展的内生动力与上升空间。
面向全球引才聚才,一批国际顶尖学者加盟北大,建立对青年教师全方位支持机制,推动博士后与专职科研、教学科研等系列的有效衔接,构建起涵盖战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后备力量的全链条培养体系。
鼓励前沿探索,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五年来,北京大学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健全有组织科研攻关机制,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于2025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并全面开放运行。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成功入选首批建设名单,获批集成电路、医学攻关、人工智能3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及2个北京研究中心和3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推出《马藏》《儒藏》《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等重大文化工程,启动“百年千册”学术经典外译工程,新结构经济学、周边传播理论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原创理论。建设系统化创新平台体系,“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投入运行,初步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集中性重组建设。发挥“医学+X”、区域与国别研究、碳中和核心科学与技术、“数智化+”四个校级交叉平台的统筹作用,推动前沿交叉领域创新。推进文科实验室和公共平台建设,语言学实验室获批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构建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建设中俄基础科学研究院,发起“数字生命”大科学计划。

北京大学《马藏》成果集。 学校供图
深化全球合作,融入区域发展
北京大学已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地方共建30个新型科研机构。以国家高端智库、首都高端智库为引领,打造“2+N”智库体系,构建高水平、多样化、具有战略影响力的新型智库矩阵,创办《北大智库要报》,已累计上报逾1000期。牵头18所高校协同开展援疆援藏工作,对口支援的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山西大学等均有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云南省弥渡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在中央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北大连年被评为最高等次。
深化全球合作,开放办学深入拓展。学校成立教育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制定《北京大学国际发展战略》,将国际化发展融入顶层制度设计和办学整体布局。办好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燕京学堂,创办“未来领导者”项目,做强“留学北大”品牌。与约7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中俄基础科学研究院、中白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应用科学中心、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等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融汇国际顶尖创新力量。
融入区域发展,服务首都支撑有力。近年来,北大坚持“四个面向”,在昌平建设了新校区,大力发展新工科;深度参与怀柔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扎实推进怀密医学中心、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等重点项目。紧密围绕首都科技与产业发展需求,参与建设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北京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产生了一批前沿科技成果,为北京创新驱动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 学校供图
在北京冬奥会上,北大工学院张信荣教授团队通过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打造了冬奥历史上最快、最环保的冰上赛场;智能学院陈宝权教授团队研发了支持交互式自由视点观赛技术,革命性地提升了观赛体验;北大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团队提出的血液病治疗“北京方案”,成功破解了白血病治疗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昌平建立了大气观测站,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哨兵”作用,为守护“北京蓝”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接下来,北京大学将继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引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发挥北大智力和人才优势,加强研究阐释,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学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全力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新动能;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做好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作出北大的新贡献。
文/北京大学
校对 柳宝庆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猜您喜欢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