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罗说过“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每个人对于死亡的定义都不一样,对于死亡的态度更是千差万别,但唯一统一的是,大家都不知道死亡真正是什么,人们更害怕死亡后无尽的未知。有人看淡...
西塞罗说过“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每个人对于死亡的定义都不一样,对于死亡的态度更是千差万别,但唯一统一的是,大家都不知道死亡真正是什么,人们更害怕死亡后无尽的未知。
有人看淡生死,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切早已命中注定,得不到的不过是缘分未到的过眼云烟,失去的也不真正是属于你的物件,得来忘失,人生几何,不过尔尔。
可是也有人执着于生,不愿死于这美好人世,历史上的王臣权贵,寻医问药,尝遍丹草,却无人成功。也许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之术,最难治的还是那颗执着于长生不老的心,人们总是以为自己比造物主聪明,逆天而行不是因为敢于挑战,只是恐惧死亡后的生命。
死亡后还有生命吗?是否是无尽的黑暗?还是永世的光明?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能见到科学的死亡过程,只能看到人死亡后停止了对世界的任何表达,死者对死亡后的世界,始终守口如瓶。
他们好像只是去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平行宇宙,只留下活着的人,记着他们与此界的牵绊,任由他们处置自己没有生命特征的躯体。
在清明时节,送一束花在墓碑前,给予死者最后的人文关怀。就像三毛所说的“如果说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是另一场出发?”
土葬文明
《周礼》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古代讲究“侍死如侍生”,《论语》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两句话讲的都是关于人死应该归于大地的观点。
关于死者的躯体,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最早的处理方式是土葬。
也许开始他们只是把尸体放在一处,常常来怀念,但风吹日晒让尸体快速变质,发出恶劣的味道,让人无法靠近。于是就有了用土掩埋的改良。直到夏商时期土葬已成为非常普遍的形式,
中国商代时为厚葬高峰期,殉葬品奢侈。西周时,墓葬大小、棺椁层数、甚至随葬品的种类都按礼制作了规定,在魏晋南北朝,才渐演变为薄葬,那时候很多名士流行看淡生死,一切洒脱。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关于土葬的形式也多起来,人们开始将墓穴挖深,放入越来越多的陪葬品,甚至地面上要修建气派的建筑,地下也要弄个几墓室才算。
陪葬品形式也随时代在变,从开始的杂物,到后来的贵重物品,甚至牛、马、人也变成陪葬品。人们把丧葬事业看成家里财力的体现,有钱人大修陵墓,将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当作陪葬,墓室还设有重重机关防止盗贼进入。
这些多半是皇帝和大臣的陵墓,不过有些富有的百姓,他们也花了很大力气修筑死者的归处,其中一些对于研究那个时代很有用的资料就从中获得。
古人的墓葬是对于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依据,厚葬不仅仅是人们对于死者的尊重,还为保留死者的地位声望,毕竟可以立墓碑,为活人祭祀,同时也是出于浓厚的宗教信仰。中国人那时起就坚定着落叶归根的思想,觉得人最后会归于尘土。
火葬与土葬
古代的处理方式土葬居多,但现代的处理方式却变成了火葬。
人们把骨灰盒埋在墓地里,依然立起墓碑,保持着祭拜的习俗。火葬是由佛教发起的,佛教子弟会在圆寂后举行火葬,所以在以前火葬就有一定的占比。
国家为了改变土葬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占用,就提倡大家进行火葬。在政策的影响下,大家从刚开始的抗拒,到如今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
不过也有很多人依旧不认同,
土葬需要的土地确实比火葬多,但火葬也不见得就比土葬环保,毕竟火葬过程需要一些燃料和电量,还要人力物力,同样是麻烦的事情。
对于死者,也许他们已经毫无知觉,但是对待死者的方式会影响活人的一些方面,比如情感,名誉等等,活着的人依然怀念着死者,但是他们知道无论采取任何形式,都是阴阳两隔了,因此只要有个好地方安放逝去之人,供其祭拜便可以了。
如果为了自己的声誉和名望,也无论火葬土葬,都会挑选最好的墓地,办最盛大的丧葬礼,同样也会浪费资源。
吴飞的观点
他们认为,即使人死了,也应该受到相应的尊重,而不是被如此粗暴对待。而且他觉得现在的殡仪馆使用的火葬未必就比土葬便宜多少,而且机械化的流程与没有感情的焚烧让殡仪馆都快变成火葬场了。
即使死者已经失去生命,我们也不能那么随便地对待他们的遗体,他们曾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过自己的思想,他们只是提前或正好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他们值得我们的尊重,需要我们建立起与世间的最后一点联系。
虽然人类现在不断进步,可是我们不能因为进步而失去人性中美好的一部分,我们不该只关心科技或经济发展或忽略人的感情寄托和人文素质的要求。
正因为有高级的情感,人们才不会像动物一样无情,可是忽略人文关怀的人,有时做出的残忍之事,却连最凶残的动物都自愧不如。
吴飞的提议唤醒了人们心中的人文关怀,而不仅仅在这件事上,在别的事情上人们也渐渐变得冷酷无情,他们好像只是人类社会中的无情机器为得礼物或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当然我们不仅要考虑人文关怀,还要考虑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毕竟生者也为大。
人们可以研究新型燃料,能代替汽油柴油燃烧尸体,如果割舍不下还可以搞一个临终告别,表达生者对于死者的不舍与尊重。只要人们愿意改变,中和的办法不是没有。
小结:
不管土葬也好,火葬也罢,死者都不会因此复活,在充分考虑到生者方面后,在资源利用的最小化条件下,我们也要对于死者有着人类的情怀,这才不会失去尊重。
也许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此生我为何而来,又为何而去,那是人类永远的不解之谜。即使面对死亡的未知我们也不必惧怕,相对于死亡的我们,也许同样会变成未知。
而生者,更应该好好活着,珍惜生命,未知固然害怕,但虚度光阴更让人悔恨。不管是怎么样的丧葬形式,都是活人为死者创建的一种联系,当我们想念逝去之人时,就来到他的墓前,放上一束花,说上一些死者生前没有听到的话,告诉他世事变迁,走后人间的沧海桑田。
好像这样,他们就没有完全死去,他们只是以另一种方式陪伴在家人朋友的身边。所以其实只要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或者顺死者要求就可以了,不管死亡究竟通往那个世界,我们留下的人最大的任务就是好好活着。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