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缤纷校园> 其他省份>正文

    作家马伯庸南大开讲:希望更多人读完《大医》,能对医护人员多一分尊敬和谅解

    :2023年02月26日
    扬子晚报网

    2月24日,作家马伯庸携新作《大医》到访南京大学文学院,赴一场横跨岁末新春的学术邀约,与南大师生一同聊起了中国近代医学往事。

    2月24日,作家马伯庸携新作《大医》到访南京大学文学院,赴一场横跨岁末新春的学术邀约,与南大师生一同聊起了中国近代医学往事。

    此次,马伯庸在写作中将焦点对准了近几年关注度极高的医生群体,而写作的契机则缘于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一次参观。一座二层西式风格的小楼里,陈列着一百多年来的院史事迹,其中多半竟与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息息相关,马伯庸立刻意识到这是会个很好的写作题材。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一直关注和收集相关资料,在尘封的档案文献中发现了很多惊心动魄、妙趣横生的医学往事。如盘尼西林(青霉素)的发现和使用的过程,在如今的影视剧中经常被误用。“这是一张落款为1938年的逮捕令,但这是个赝品。”马伯庸展示了逮捕令“原件”,内容大致写着:一对夫妻因贩卖盘尼西林给中国部队,被日本人逮捕。盘尼西林在当时是极为贵重的抗生素药品。不过,马伯庸发现其中一个最大的破绽是:直到1943年,数个大制药公司才终于联手实现了青霉素的量产,1944年达到工业级产量,开始源源不断地供应欧洲战场。所以,大凡出现“1938年的盘尼西林”,这多半是假的。

    中国人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见到盘尼西林?原来,就在1941年,主持防疫处工作的汤飞凡看到了青霉素的巨大价值,并决心研发国产青霉素。他从湘雅医学院毕业、曾在哈佛大学进修,是中国第一代医学微生物专家。汤飞凡带着二十几号人,困守在昆明城外一处简陋的实验室内,手里只有十几根试管、烧杯和一台时好时坏的锅炉。他们一方面要千方百计获得国外的技术资料,以确定研制方向;一方面绞尽脑汁地用各种土办法,来解决设备匮乏的窘境。克服重重困难,汤飞凡团队奇迹般地在1944年9月5日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青霉素粗制品——这个时间只比日本晚9个月。

    “每一个有趣的医疗历史细节,都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线索,因为医学事关生死,背后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大量鲜活的生命。”马伯庸表示,新书取名为“大医”, 灵感来自医学生入学前宣读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这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一段讲述“大医治病”思想不谋而合,说明医生的品德与责任,是所有人类文明的共识。希望通过《大医》让更多人对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的仁人志士有所感知,也对现代医护人员多一分尊敬和谅解。

    记者了解到,这是马伯庸第二次来到南京大学文学院登坛开讲。去年8月,马伯庸受聘为南京大学“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学术顾问。

    通讯员   虞薇  吴文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摄影   包阳  孔云秀

    校对 李海慧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2月 24日 作家 新作 大医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