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缤纷校园> 其他省份>正文

    高三毕业生给老师送五花肉?这毕业礼老有文化了

    :2023年06月06日
    扬子晚报网

    6月3日,在福建漳州,高三学子送老师五花肉当礼物,老师笑得开心,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在班级里豪横地展示完,学生还细心地帮老师准备好塑料袋装肉。有人赞实用,加餐红烧肉,也有网友评论,“这操作放...

    6月3日,在福建漳州,高三学子送老师五花肉当礼物,老师笑得开心,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在班级里豪横地展示完,学生还细心地帮老师准备好塑料袋装肉。有人赞实用,加餐红烧肉,也有网友评论,“这操作放在整个毕业圈都相当炸裂”。也有人指出,其实这不是创新,而是传统事师古礼。

    为啥要送五花肉呢?这要从束脩(shù xiū)说起。文史作家侯印国解释说,这是古代借用来表示老师工资的一个典故,始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至今有2500多年历史。《论语·述而》中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只要主动送给我束脩的学生,我没有不愿意为他教诲的。脩的意思是肉脯、肉干(腊肉),束脩就是将10条肉脯捆在一起。

    古代启蒙教育将学塾分为家塾、私塾和义塾,无论在哪个场所任教,教书先生都会受到礼遇,得到莫大的尊重。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时,往往需要带着拜师礼,送给老师作为学费。拜师礼给多少合适呢?孔子制定了中道原则,就是束脩。脩的意思是肉脯、肉干(腊肉),束脩就是将10条肉脯捆在一起。

    束脩后来成为代指学费的典故,是是入学报名时送给老师的酬劳,这是塾师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晋书·慕容廆载记》里也用到束脩这个词:“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脩受业焉。”十六国时期前燕开国君主慕容皝早年找著名学者刘赞求教,也会带肉干行拜师礼。

    “束脩其至薄者。”在南宋大儒朱熹看来,10条腊肉算不上什么厚礼。不过,古代物质生活水平不高,肉算是奢侈品,老百姓吃顿肉并不容易。那时没有冰箱冰柜,保存肉类很成问题。如果当天吃不完,就先用水把肉煮透,然后用盐抹匀,悬挂在屋檐下阴干,像风干腊肉一样。带孩子拜师时,把肉干扎成一捆,供先生慢慢享用。

    虽说孔子定下了学费的标准,但他同时坚持“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弟子三千中,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人都是出身寒门的穷学生,并没有因为谁给不起束脩而拒之门外。

    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介绍,古代非常重视教育,重视教师,在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这天,类似“教师节”的节日,东家都会向家塾的塾师致送“节敬”。

    采访中,文史作家侯印国告诉记者,古人读书时在重要节日,往往都会向老师送上礼物表示感谢,而庆祝毕业,感谢老师也是必不可少的。科举考试时代,感谢老师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式。

    中榜之后,首先要拜谢主考官,俗称“谢恩”。在唐代,凡榜上有名的进士,要一同前往主考官的府邸。谢恩时,“毕业生”们按名次排好队,状元出列致辞,接着大家一一拜见主考官,作自我介绍,感谢座主(应举士人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拔擢之恩。随后,主考官会带领这群“毕业生”去中书省都堂拜见宰相,俗称“过堂”。过堂前,相关官员会收取“毕业生”的名纸,然后仍由状元致辞,其余进士依次自我介绍并致谢。

    科举考试增加殿试之后,所有毕业生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前向主考官谢恩逐渐变成向皇帝谢恩,俗称“朝谢”。宋代,皇帝为防止座主与门生结为朋党,明令禁止新科进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谢恩,亦不准自称“门生”,以后谢恩、过堂仪式都逐渐衰落。

    清代的进士在朝谢之外,还要专门赴国子监和孔庙拜谒孔子。届时,状元还会率领所有进士拜谒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司业(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有两名)。三位“校长”分别给状元、榜眼、探花进酒并簪金花,其余进士由“校长”的属官进酒并簪红花。无论是“谢恩”“过堂”,还是“朝谢”“簪花”,都体现着中国人尊师重道的优良美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6月 3日 福建 漳州 高三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