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上午9点15分,随着欢快的《口哨与小狗》音乐片段响起,学生们围坐在一起,陆续展示出手中的“乐”“喜”等情绪卡片。
“请同学们拿出情绪卡,听一段音乐,然后用卡片展示你感受到的情绪。”5月14日,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方舟校区的多功能厅,在该校音乐兼心理教师张艳丽的引导下,学生们随着《口哨与小狗》《二泉映月》《跳蚤之歌》等音乐片段,依次拿出“乐”“悲”等情绪卡片。
北京已于近日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身心健康二十条”),为中小学校支招如何同步提升学生强健体魄和积极心理品质。北京中小学校有哪些创新做法?5月14日,新京报记者走进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方舟校区进行实地探访。
情绪卡片已上线,引导学生借助音乐表达情绪
当天上午9点15分,随着欢快的《口哨与小狗》音乐片段响起,学生们围坐在一起,陆续展示出手中的“乐”“喜”等情绪卡片。张艳丽一边观察学生们的情绪卡片,一边引导学生们说出歌曲的旋律是否熟悉、歌曲速度如何、歌曲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情绪体验。
“音乐能够直接作用于大脑中调节情绪的部位。如果听到音乐感觉有共鸣、特别舒服、愿意继续听下去,可能会瞬间治愈自己。”张艳丽告诉记者,这节音乐课上,自己主要引导学生们通过情绪卡片、聆听音乐片段的方式与音乐有了初步的连接,然后尝试通过空灵鼓、手摇铃、木鱼等不同的打击乐器表达自己的情绪,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们学会用音乐的方法调节情绪,“可以选择合适的音乐帮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音乐兼心理教师张艳丽敲响空灵鼓,引导学生们体悟音符传递的情绪。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记者在音乐课上看到,学生们会伴随着音乐的节奏随意走动,用或慢或急的脚步声配合音乐,也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碰碰肩、拍拍手,在音乐游戏里快乐起来。
五年级学生董诗冉十分喜欢这样的音乐课。她告诉记者,使用情绪卡片可以很好地理解不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上完课我会觉得心情特别愉悦,也能缓解学习上的压力。”
在张艳丽看来,音乐疗愈是一种非常隐蔽而有效的方法,“基本上每节音乐课都或多或少有心理治疗方法的渗透。比如低年级学生要引导他们学会认识情绪,进行合理的宣泄,课上更多的是唱游的动作。中年级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学会用音乐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高年级的学生更内敛一些,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分享音乐,聊聊这首歌为什么打动自己、可不可以唱一唱。”
与此同时,学校也充分发挥紧邻中央美术学院的地理优势,将央美开辟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和高校合作搭建了以美育为载体的各类社团。“比如央美的美术馆、美育工作坊,都是我们学校学生的实践空间与实践基地。我们美术老师也跟央美的教授一起开发了适合小学生的美术课程,利用艺术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该校德育主管马燕如是说道。
“西瓜吃起来挺甜的”,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快乐
教室之外,花家地实验小学的学生们也在有趣的劳动实践和出汗的体育活动中锤炼身心。
硕果园、百味园、芽语田趣、蔬香世家、种子梦工厂……在花家地实验小学方舟校区的教学楼一侧,二年级专属的田地里插着每个班的班牌,上面还写着学生们自己为“责任田”起的名字。另一侧则是学生们集体种植的小麦,绿油油的小麦已经结出了饱满的麦穗。
课间,花家地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查看麦子生长情况。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二年级9班的几名学生趁着课间,拿着小铲子、小耙子来松土。“我们班打算种萝卜,今天来翻地。”学生陈如一告诉记者,自己每周都会来这里劳动,“种菜有意思、翻土也好玩,我从土里翻出过这么长的小虫子,特别可爱。”三年级2班的李一丁是个“种菜小能手”,他在家就喜欢种小西红柿,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学校种的西瓜,“刚开始就一点点,一个星期就长大了许多。后来我们吃掉了西瓜,挺甜的。”
“孩子们在播种、浇水、施肥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农作物,还会在劳动中,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 花家地实验小学校长张冬云介绍,该校自主研发了“慧心课程”,分为基础类、拓展类、专长类三类课程,其中又有语言与文学、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品格与心灵、体育与健康五大板块,“希望这样丰富多彩的课程给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特长。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掌握一项技能外,学生们还能提升自己的审美,培养团结协作。”
同一时间,操场上,更多的学生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体育运动。有的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练习跳绳,有的组成足球队踢一场“友谊赛”,有的则在打羽毛球、投篮,也有学生在猜丁壳玩“体验长征”等游戏。“无体育不教育。孩子们在太阳底下出出汗,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张冬云表示,该校也十分注重利用人工智能手段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乐趣。
课间,花家地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体育运动。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校园广播、情绪储存箱,让学生拥有多样化的表达通道
“嗨~同学们,我是‘树洞’,一个情绪的储存箱,虽然我们并不熟悉,但我愿意倾听你的小情绪。”在学校三层楼梯拐角处,一个写着“树洞心理信箱”的小盒子静静地等待着有情绪困扰的学生前来“投喂”。
该校德育主任崔丹告诉记者,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三年级以后,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情绪问题,比如第一次测试前的紧张、与爸爸妈妈有矛盾等,“我们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信箱,孩子们可以匿名也可以实名把自己的烦恼写下来,我们会每天打开这个信箱,了解学生们的想法,或者解决学生们遇到的问题。”
崔丹举例,有学生会因好朋友今天不跟自己玩儿而困扰、会为爸爸妈妈翻看自己的日记本苦恼,“针对不同的问题,我们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共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校园广播的形式,跟大家一起聊聊。个别的问题,我们可以反馈给班主任、家长多关注,实名的我们也会跟学生面谈,引导学生释放自己的情绪。”
记者在现场看到,学校会每周统计学生们投递来的问题,并整理成资料,通过校园广播、班会、专业辅导等各种形式解决学生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们健康成长。
花家地实验小学方舟校区设置了“情绪魔法盒”。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与此同时,在该校心理咨询室外,有一个特别的“情绪魔法盒”,学生们也可以向学校专业的心理教师咨询自己遇到的问题。该校心理教师余巧玲表示,自己每周四都会打开“情绪魔法盒”,整理分析学生们的来信,除了个性问题外,会就学生们咨询的共性问题在下周周二进行校园广播,“学校的心理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为主。如何找到学生们关注的话题、怎样说到学生们的心坎里,我觉得‘情绪魔法盒’是我选题的一个来源。”
此外,花家地实验小学还会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开设家长小讲堂、录制微课,为家长精准推送相关内容,联动家长,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