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是小满节气,济南高新区稼轩小学开展“‘童’寻小满韵”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通过科学实践、艺术创作、诗文诵读等环节,将节气文化与爱党爱国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魅力。
5月21日是小满节气,济南高新区稼轩小学开展“‘童’寻小满韵”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通过科学实践、艺术创作、诗文诵读等环节,将节气文化与爱党爱国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魅力。
科学课上,学生们分组观察教室绿萝的生长状态。队员们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脉络,用尺子测量藤蔓长度,记录新芽萌发的位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习“见干见湿”的浇水技巧,模拟小满时节雨水滋润万物的规律。“原来植物生长和节气变化这么密切!”学生张晓阳在观察笔记中写道。
美术课堂上,队员们用画笔制作手抄报,展现小满时节的丰收景象。金黄稻田、圆润莲蓬、红蜻蜓立荷等元素跃然纸上,还配以谚语习俗解读,展现对节气的独特理解。教师还通过对比古今农耕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
晨读时段,教室里传来《五绝·小满》的诵读声。语文老师将欧阳修、巩丰的节气诗词与红色诗词结合讲解,学生们在抄写“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等诗句时,同步学习《七律·到韶山》中的经典段落。“‘喜看稻菽千重浪’和古诗里的麦浪一样美,都是勤劳的成果。”六(1)班学生任书言在课后分享感悟时说。
主题班会上,队员们化身“文化小讲师”。五(5)班学生马太钰垚讲述了“祭蚕神”的民俗故事,他一边手举蚕茧糕模型,一边分享着传统祭祀习俗:“相传小满是蚕神诞辰,蚕宝宝吃够桑叶才吐丝,人们怕它生气不吐丝,就用麦粉蒸出圆圆的‘蚕茧糕’,摆上新鲜桑叶祭拜。有次村子遭了虫灾,多亏蚕神显灵,吐出银丝织成网,罩住庄稼赶走害虫。”
赵诗悦则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抢水”农耕场景,她说:“我奶奶讲过,小满这天要‘抢水’!以前水车是灌溉农田的宝贝,村里壮汉们聚在河边,随着族长敲响铜锣,一齐奋力转动水车,水流哗啦啦冲进稻田,就像给大地解渴。谁手脚麻利,谁家稻田就能喝饱水,庄稼长得格外壮。”说罢,班主任蒋绪云总结道:“这些习俗既有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也蕴含团结互助的品质,和革命精神一脉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期间,学校党员教师们精心设计特色课程,将红色文化与小满节气巧妙地结合起来。美术课上,教师们结合“南泥湾精神”的农耕故事,引导队员描绘丰收图景;书法课上,他们带领队员们工整书写小满诗词,感悟韵律之美;主题班会上,他们讲述革命先辈艰苦奋斗故事,阐释中华民族顺应天时、敬畏自然的智慧。
学校校长刘茂雷表示,此次活动是学校“节气育人”特色课程的一部分。活动过程中,学校党员教师牵头设计课程内容,在美术课融入红色农耕历史,在科学课贯穿观察实践,让传统文化学习既有趣味又有深度。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挖掘二十四节气的教育价值,通过体验式教学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