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 页 > 缤纷校园> 其他省份>正文

    乡野间的青春答卷:医路“童”行社会实践队的岐黄传承与振兴担当

    :2025年08月14日
    校报

    滨州医学院实践队赴水落坡镇开展中医药文化志愿服务,创新教学形式传承文化,服务乡村健康,助力乡村振兴。

    7月25日至8月3日,滨州医学院中医学院医路“童”行社会实践队赴滨州市水落坡镇开展志愿服务。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青春与土地的对话,更展现了当代青年用专业所长服务基层的责任担当,为传统医学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样本。

    以文化为桥,让岐黄薪火照亮童心

    “原来《红楼梦》里藏着这么多中药秘密!”在水落坡镇刘古良村的“红楼寻百草,童心遇岐黄”中医药文化夏令营里,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实践队以古典名著中的中医药元素为切入点,用20余堂特色课程搭建起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之间的桥梁,这背后是对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深刻思考——当中医药以趣味形式走进童年,便是在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孩子们亲手熬制解暑饮品,在酸甜滋味中体会“药食同源”的生活智慧;绘制中药风筝时,将金银花、艾草等药材图案融入艺术创作,让文化以美的形式渗透日常;用滴胶封存药材标本做成饰品,让自然之美与医药知识共融共生。这些实践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让“顺应自然、养护身心”的中医理念悄然融入成长,让青少年在具象化体验中领略传统文化与医学交织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给孩子们授课 段湘雨供图

    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张加余教授的开营课,更让科学与传统碰撞出奇妙火花。他通过“魔法色谱花”实验,用“水为何反重力往上流”的趣味提问,将复杂的中药成分鉴别知识通俗化、趣味化。这种“专家下沉+趣味教学”的模式,不仅打破了乡村教育资源的局限,更证明了传统文化传承需要创新表达——当高深知识接了“地气”,才能真正在乡野扎根。

    图为张加余教授开营第一课授课画面 帅乐凡供图

    研究生微课堂上,专业术语被转化为生活常识:“夏天吃生姜为什么能祛湿?”“金银花和菊花哪个更适合泡水?”红色微课堂里,革命先辈与中医药的故事让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交织生长。“当归蹲、当归蹲”的游戏声中,“本草大药商”桌游的互动里,中医药不再是古籍里的陌生词汇,而成为孩子们乐于探索的“身边学问”,这种转化正是文化传承最有效的路径。

    以服务为帆,让医者仁心温暖乡野

    建军98周年之际,实践队联合省派第一书记团队开展的“军民同心”健康服务,是对“守护英雄”最生动的诠释。队员们走进刘古良村等四村,为退役军人及家属把脉问诊、耳穴压豆、测血压,在烈士李向前家中,一边解答健康疑问,一边聆听革命故事——这种“健康服务+红色教育”的模式,让军民情谊在具体实践中升温,也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守护英雄及其家人的健康,便是对革命精神最直接的传承。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村民推拿按摩 王继丛供图

    滨州市“村BA”篮球赛期间的中医药文化夜市,则展现了中医药“生活化”的无限可能。中医咨询、推拿按摩的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队,“中药翻翻乐”让村民在玩乐中记住药材功效,非遗糖画、中医药饮品等摊位让传统文化与休闲生活自然融合。村民们观赛间隙逛夜市、品酸梅汤的场景,生动说明:当中医药走出诊室、融入烟火气,便能从“治病之术”升华为“生活之道”,这种转变正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应有之义。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夜市上制作拓印 王傲男供图

    以调研为镜,让青春视角解码振兴

    阳信县水落坡镇中学的“岐黄文化角”,墙上的经络图、陈列的中药标本、摆放的中医器具,构成了一个“带不走”的科普阵地。队员们亲手布置的这个空间,不仅成为学生课间探索的“第二课堂”,更探索出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短期实践易成“一阵风”,而“阵地扎根”才能让中医药文化在乡村持续生长,这是实践队对“乡村振兴需要可持续力量”的深刻回应。

    “守护‘瞳’真”青少年中医药护眼行动,从发放问卷记录用眼习惯,到与家长座谈了解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再到结合《红楼梦》护眼智慧开展特色课程,将中医健康管理理念融入青少年生活。这种“调研+服务”的模式,不仅关注了乡村青少年的视力健康,更探索了“预防为主”的中医理念与公共卫生服务结合的新路径,为乡村健康治理提供了青年方案。

    图为实践队员纠正孩子风池穴的正确位置 严允捷供图

    在省派第一书记带领下的乡村走访,让队员们真切触摸到乡村振兴的多元脉动:刘古良村的彩绘文化墙与十二工坊的榫卯技艺,展现非遗传承的活力;红色张马村的革命事迹展板与乡村振兴项目,诉说红色基因的当代转化;东綦村的党史文化小路、五支刘村的戏曲文化广场,彰显基层治理中的文化力量。这些观察让队员们深刻领悟: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文化、精神、产业的全面复兴,这种认知为青年参与振兴找准了坐标。

    水韵古街博物馆里,南北方老车轮朝着同一方向,“德”字木雕牌匾与诚信秤、孝亲食盒相映成趣。队员们从器物中感悟到的“坚守”“孝善”“诚信”,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更成为青年传承中守正创新的精神源泉——传承不是复古,而是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让中医药文化在当代乡村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水韵古街博物馆 武常佳供图

    实践队依托“青岐兵”社团的“本草青衿”项目,通过“以点带面、多地开花”模式扩大服务覆盖面,从“一地实践”到“模式输出”的升级,展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辐射力。这种探索证明:青年学子的基层服务,既能解决具体问题,更能沉淀可复制的经验,为更多领域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启示。

    医路“童”行社会实践队的乡村实践,是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乡村为青年提供了成长的沃土,青年为乡村注入了发展的活力;传统医学在乡村找到了扎根的土壤,乡村则因传统智慧焕发新的生机。这不仅是一次对“三下乡”政策的生动践行,更是当代青年用专业所长服务国家战略的缩影。未来,当更多青春力量以这样的方式扎根基层,乡村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岐黄薪火也必将在乡野持续传递,照亮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康庄大道。

    滨州医学院:安思彤 唐茈怡)

    [编辑:王振袢 &发表于江苏]
    [我要纠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关键词: 7月 25日 8月 3日 滨州
    有价值
    0
    无价值
    0
    猜您喜欢
    最热文章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