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小学暑假开展跨越学科、家校社协同 pratica,学生体验成长。
暑假期间,济南高新区康虹路小学以“全环境立德树人·三引导”为核心理念,组织2020级和2021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实践活动。通过跨学科协作、家校共育和真实场景体验,学生们在“做中学、学中悟”,展现了成长共同体的育人成效。
跨学科实践:从“云顶别墅”到“美食部落”
四(2)中队的高婉瑜、刘家彤同学以“搭建云顶别墅”为课题,将数学测量、工程思维与艺术设计深度融合。从绘制设计图到解决“墙体倾斜”难题,两人分工协作:高婉瑜主导主体搭建,刘家彤专注装饰细节,家长提供环保材料支持,班主任肖玉静全程指导。一周后,徽式门庭、功能分层的别墅落成,学生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更体会到“1+1>2”的团队智慧。
同中队的“美食部落”小队则通过义卖活动践行协作精神。刘宇辰、董欣怡、杨泽钦三名队员分工制作西瓜汁和奶茶:刘宇辰操作榨汁机,董欣怡调配奶茶,杨泽钦设计价格标签。活动现场,五年级学长主动多付钱支持,三年级学妹追问“明天还来吗”,让队员们感受到“被需要的快乐”。活动收益虽小,但团队规划、问题解决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更珍贵的收获。
深度体验:光影思考与指尖创造
四(1)中队“雨过天晴组”以科幻电影《地球特派员》为媒介,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宇宙命运的思考。观影后,队员们围绕“外星人如何看待人类污染行为”展开辩论。随后的陶艺手绘活动中,队员们互帮互助,从“泥土成型”的耐心等待到“接受不完美”的抗挫体验,协作与创造力在指尖悄然生长。
家校社协同:让成长突破课堂边界
这些实践活动的亮点在于“共同体”的支持网络。家长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资源提供者(如榨汁机、环保材料)和过程记录者;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成长导师”,如肖玉静老师通过结构稳定性指导,将工程知识融入实践;社区则成为真实课堂,广场义卖、陶艺工坊等场景让学生与社会深度互动。
正如校长姚晶所言:“‘三引导’实践不是假期任务,而是终身学习的起点。”康虹路小学将继续以“成长共同体”为载体,让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中焕发新生机。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暂不支持手机端,请登录电脑端访问